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第44讲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大家请看经文。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
十六位沙弥知道大通智胜佛进入静室入定了,他们明白佛的用意,是要让他们代佛说法,度化那些和他们有因缘的众生。于是这十六位对《法华经》已经领悟的沙弥,为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说了一遍《妙法莲华经》,说了多长时间呢,八万四千劫,这比大通智胜佛说《法华经》的时间还要长。
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十六位菩萨沙弥度化的众生很多,每一位沙弥都度化了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这是说明他们是如何度化众生的。示,就是为众生开示道理,开示三乘六波罗蜜等道理;教,就是教导怎样去做。示是明白了道理,明白了道理之后,教众生如何去做。利;就是获得利益,众生用功修行,在还没有得禅定得轻安的时候,会感觉到修行非常的艰难枯燥,打不起精神来,为了避免众生退失道心,就要勉励众生只要勤苦修学,将来一定能得安乐、得大利益,这就叫做利;喜就是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他,令众生生欢喜,这样众生就会继续努力,做得更好,就会成就。比如有的众生喜欢布施,就赞叹布施,那个布施的众生就会心生欢喜,更积极努力地去修布施,这就叫做喜。十六位菩萨沙弥就是这样教化众生,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这是讲大通智胜佛升座赞叹十六位菩萨沙弥。这十六位菩萨沙弥,用了八万四千劫的时间把《法华经》重讲了一遍,他们讲完之后,也就是大通智胜佛入定八万四千劫之后,大通智胜佛这时候就出定了,他走出静室,来到自己的法座前,安详地坐在法座上普告大众。下面说的都是对十六位沙弥的赞叹。
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甚为希有是极赞之辞,这十六位菩萨沙弥太希有、太希少了。诸根通利,智慧明了。这是赞叹十六位沙弥宿世已修慧,智慧明了,这是已修慧,宿世已修慧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这是赞叹他们宿世已经修福。于诸佛所,常修梵行,这是赞叹他们在诸佛所用功修行。受持佛智,这是赞叹他们学大法以自利,这是自利;开示众生,令入其中,这是赞叹他们行大法以利他。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
上面是赞叹十六位沙弥,这里是劝大众亲近供养十六位沙弥。数数,表明不是一次,而是劝大众要一次一次地去亲近供养十六位菩萨沙弥。
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为什么大通智胜佛要劝大众亲近供养十六位菩萨沙弥呢?这里大通智胜佛解释了劝的原因。
如果声闻、辟支佛以及菩萨,能信十六位菩萨所讲的佛法,并且能够受持,不去诽谤,那会得什么果呢?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就是说,这样做的人将来都能得佛慧,得佛慧这个利益实在是太大了,就相当于大通智胜佛为这些信受十六沙弥所说经法的人,授成佛记了。就是因为有这么大的利益,大通智胜佛才劝大众都要亲近供养这十六位菩萨。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这是释迦牟尼佛法华会上对诸比丘说的话。世尊介绍了大通智胜佛时,十六位王子为大众说法的情况后,就对诸比丘说,这十六位菩萨,从此以后一直都欢喜说《妙法莲华经》。那些在大通智胜佛住世时,被每一位菩萨所度化的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都和度化自己的菩萨在一起,听菩萨说法,并且都能够信解。
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由于这些众生有这样世世亲近菩萨听经闻法的因缘,他们值遇了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今是指的现在,不尽,就是指这十六位菩萨所教化的那些众生,到现在还有尚未成佛的,还需要继续修学佛法,这就是不尽。这也为下文中说“千二百阿罗汉”,就是释迦牟尼佛往昔所教化的众生,打下了伏笔。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讲的十六位菩萨沙弥现在都已成佛。
诸比丘,我今语汝。释迦牟尼佛对诸比丘说,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跟随大通智胜佛出家的十六位沙弥,在因地同求大乘,同求大法,现在于十方界成就大果,就是说,那十六位王子现在都已成佛了,他们现在正在十方国土说法度化众生,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做他们的法眷属。
这是总的说明,十六位沙弥已经成佛,正在说法利益众生,下面是分别介绍十六位沙弥成佛的处所和名号。
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十六位沙弥中,有两位沙弥在东方成佛,一位成佛的名号是阿閦。阿閦是不动的意思,佛已证中道妙理,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湛然常住,不为二边以及九界三障所扰动。阿閦佛是在欢喜世界成就佛道,说法度化众生。《佛说阿閦佛经》中讲,阿閦佛为菩萨时,曾在大目如来前,发于一切人民、蜎飞蠕动之类不生嗔恚等誓愿,由于他的愿力所感,他成佛的欢喜国中没有三恶道,大地平正柔软,一切人民都行善事。
我们对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都非常的熟悉,可能没有见过阿閦佛的佛像。在山东济南有一座四门塔,是隋朝时候建的,塔的里面有大石柱,大石柱的四面有四尊佛像,东面的一尊就是阿閦佛,雕刻的非常细腻传神,大家如果有机缘的话,可以去礼拜阿閦佛。
还有一位沙弥在东方作佛,名号是须弥顶。须弥译为妙高,须弥山比其他山都要高大,这尊佛的名号显示了佛德高广巍巍、最尊最胜,九界圣凡所不能及,这就是须弥顶的含义。
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有两位沙弥在东南方作佛,这两尊佛的名号都与狮子有关,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一吼百兽惧怕。师子音,显示佛说法无畏;师子相,显示佛能降伏天魔外道。
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又有两位沙弥在南方成佛,一尊佛名虚空住,显示佛常住法性第一义空;另一尊佛名常灭,佛能寂灭一切生死的戏论。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帝就是帝王,帝相这个名号显示佛得大自在;梵相,梵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在劫初的时候,从光音天下生造作万物,梵相佛这个名号,显示佛说法教导众生能生群圣,这就是说,因为有佛的教化,世间出现很多的圣人。
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阿弥陀我们都非常的熟悉,我们净土法门阿弥陀佛,阿是无,弥陀是量,合起来就是无量,无量光、无量寿、无量觉。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另一尊佛是度一切世间苦恼,表示佛常起大悲心。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有两位沙弥在西北方作佛,一尊佛的名号是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多译为性,摩罗译为无垢,跋译为贤,用中文来说,这尊佛的名号是性无垢贤栴檀香神通。另一尊佛名号是须弥相,这个名号显示佛众德庄严。
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有两位沙弥在北方成佛,一尊佛的名号是云自在,云能施雨,显示佛能施法雨润泽枯槁众生;令一尊佛号是云自在王,表示佛能施法雨随处周遍,润泽一切的众生。
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坏一切世间怖畏,就是能灭生死。
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十六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释迦是族姓,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他是释迦族的长老,释迦族统治着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是这个国家的国王。迦毗罗卫国在现在的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的边界。释迦牟尼佛在做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思是一切义成就者,他的父亲发愿一切达成、国富力强,所以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有能仁之义,牟尼有寂灭之义,释迦牟尼,能仁寂灭。窥基大师这样解释释迦牟尼:能寂三业生死嚣烦,证寂灭理,名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成佛,娑婆是梵语,译成中文叫堪忍,堪忍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种种苦恼不肯出离。这方面我们大家都有很深的体会,我们每天确实都是生活在种种苦恼当中,有些苦恼是来自于自然的环境,比如严寒酷暑、地震洪灾等等的自然的环境。还有一些苦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比如家庭不和睦、人事关系不好、工作不顺心,还有生离死别这等等的苦。虽然有这么多的苦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对这个娑婆世界生出出离的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心中充满了留恋和不舍,让我们放下这个世界很难的,这是从众生方面来解释堪忍。第二层意思是从佛菩萨这个方面来说,因为此土的众生不孝父母、不敬沙门、行十恶道,正如《无量寿经》中说:“世间人民,徏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嗔目怒应,言令不合,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经中又说:“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在这样的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以及诸菩萨,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堪受劳累和苦恼,所以此土名为堪忍。
以上讲的是曾经是亲兄弟的十六位王子,现在已经成佛度众生的事,下面是讲十六位王子所教化的弟子们的事情。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牟尼佛对诸比丘说,我们做沙弥时,每一位沙弥都教化了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那些众生,都是为得无上菩提才闻法修行的。这是说明往昔十六位沙弥所教化的那些众生,他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都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诸众生,就是指释迦牟尼佛为沙弥时,教化的那些发了大心的众生。
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在那些曾经发了大心的众生中,有一些后来退了大心住于小乘了。
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于那些曾经发过大心、现在退大取小、住于声闻地的众生,我常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教化他们,也就是以大乘法来教化这些声闻,令他们发起菩提心来。这里所说的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的就是在法华会前,释迦牟尼佛常为他们说般若经方便密化大乘,只是阿罗汉们不知佛的用意,以为这些是佛对菩萨们讲的。
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应以是法,是法,指的是方便权法,对于这些退大取小的众生,应当先用方便权法来教化他们,帮助他们先断见思惑、出三界,渐渐的大乘因缘成熟了,再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入佛道。
所以者何?为什么要先为他们说权法,然后再说真实佛法,就是实法呢?这些众生在过去生中已经随释迦牟尼佛听闻大法,发过菩提心,现在一上来就为他们说大乘法、让他们尽快成佛不是更好吗?佛在这里解释说,是因为如来智慧难信难解。佛的智慧难信难解,而这些众生虽然往昔种下大因,后世中又常受教化,但是由于他们的根钝惑深,不能很快领悟佛之知见,所以只能先为他们说方便权法,令他们渐入佛道。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世尊自从说本品以来,费了很多的言语,我们讲这一品也已经是第四课了,到这里,佛才将自己与千二百阿罗汉的宿世因缘,明明白白地告诉了诸比丘。
佛对诸比丘说,我往昔教化的无量恒河沙等众生,就是你们这些众生,以及我灭度以后未来世中的声闻弟子,这也就是前文中所说“于今不尽”的意思。于今不尽,指的就是到现在还没有成佛的阿罗汉、以及未来世中的声闻弟子。现在已经证阿罗汉的这些比丘,修学大乘的因缘已经成熟了,佛为他们说《法华经》,并且为他们授成佛记。佛在前面偈颂中说,“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为千二百阿罗汉授记了。未来世中的声闻弟子,指的是有些人在佛住世的时候还没有证阿罗汉,也没有发起菩提心来,在佛灭度之后才证了阿罗汉果。这些未来世的声闻弟子,以及佛住世时的千二百阿罗汉,都曾经在大通智胜佛时,听闻当时身为沙弥的释迦牟尼佛讲过《法华经》,后世中也常受教化,经过尘点劫这么长的时间,那千二百人才证阿罗汉,才得佛授记。而那些未来世的声闻弟子,在佛住世的时候都还没有证阿罗汉,没有发起菩提心来。由此可见,成就佛道不是很容易,当然如果是利根的人,也是比较快速的,我们这么说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不要把修学看得太容易,不能懈怠,要严持净戒。不是说我每天打着妄想我念着佛,我就能成佛,不是的,念佛不能懈怠,一定要一心,要沉下心来,按照佛说的方法用功修行。只要我们真心发起想要作佛的愿来,种下成佛的因,将来一定能够成就无上菩提。
佛担心有人会心生疑惑,就是现在的声闻弟子生在佛住世的时候,能够得闻佛说《法华经》回小向大,入一佛乘,而那些未来世中的声闻弟子,没有机会听闻佛说《法华经》,不明白会权归实的道理,怎么可能舍小乘入一佛乘呢?佛在下面对这个问题,就作了解释。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复有弟子,指的就是这一世没有得佛授记的弟子。不闻是经,就是在佛灭度后,这些弟子没有能够听闻《法华经》。
不知不觉菩萨所行。他们不知不觉菩萨所行的广大弘远。声闻乘是自了,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出三界,不受六道轮回之苦,而菩萨不但自利,还要修六度万行来利益众生。对于菩萨的利他之行,佛的这些未来世的声闻弟子不知不觉。
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所得功德,就是指这些声闻弟子修戒定慧、证阿罗汉所得的功德。生灭度想,就是他们认为证了阿罗汉就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了。灭度指的就是有余涅槃。
当入涅槃,这个涅槃指的是无余涅槃。阿罗汉活着的时候见思烦恼已断,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叫做有余涅槃。到阿罗汉死的时候,五阴之身已灭,这就叫做无余涅槃。当入涅槃,指的就是无余涅槃。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的因缘尽了,就入涅槃了,为了度化这些执着小果、迷其大因的弟子,他又现身到别的世界去作佛,并且更改了名号,为的就是能令这些弟子舍小乘、入大乘。这些未来世的声闻弟子,虽然对于自己所证生灭度想,入了无余涅槃,但是他会到余国,到余国那里见到释迦牟尼佛,他能发起菩提心求佛智慧,而且又能听佛说《法华经》,回小向大,领悟佛之知见。
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这个灭度指的是大般涅槃,是佛的境界。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佛只是以一乘佛法教导众生成佛,三乘是方便说,其实没有三乘。这句话是表示,所有阿罗汉,无论是今世见过佛、听闻过《法华经》的,还是未来世没有见过佛、没有听闻过《法华经》的,终究是会成佛的。为什么呢?因为佛只是以以一乘来教导众生,之所以佛为他们说四谛十二因缘,那只是引导他们入大乘的方便,根本就没有三乘,只有一佛乘。这也就断了所有阿罗汉的怀疑,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佛。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