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快捷支付免密通道 中国9亿网购用户注意!免密支付暗藏消费陷阱,超5万条投诉曝光行业乱象
随着电商和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网购已成为中国超9亿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方式。然而,近年来大量消费者投诉显示,以"免密支付"为代表的快捷支付方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成为不良商家诱导消费的"利器",可谓"便捷"之下暗藏陷阱。
网购免密支付虽然带来了支付的便捷性,但确实存在一些消费陷阱。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消费陷阱:
诈骗风险:
不法分子可能制作大额收款码进行传播,谎称是小额付费,利用免密支付功能直接扣款。在一些情况下,不法分子可能通过冒充理赔员或快递员等方式,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后,诱导其进行免密支付,从而骗取资金。
盗刷风险:
当手机遗失或被盗时,免密支付功能可能使不法分子有机会进行盗刷。不法分子可能通过偷窃银行卡并使用POS机进行盗刷实验,确定银行卡是否开通免密支付后,进行盗刷操作。
无意识消费:
免密支付可能导致消费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消费,如误操作或冲动购物。特别是对于那些使用频率较低但平均消费额度较高的平台,开通免密支付可能增加无意识消费的风险。
缺乏支付确认:
由于免密支付不需要输入密码,消费者在支付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支付确认步骤,可能导致支付过程变得模糊。这使得消费者在支付后需要等待银行卡或支付宝扣款短信才能知道支付是否成功,增加了支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免密支付陷阱频现,监管亟待跟进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已成为诱导消费的主要元凶。仅2024年前5个月,网络投诉平台"黑猫投诉"就收到近5万条与免密支付相关的投诉,反映出免密支付乱象的普遍性。
专家指出,不少消费者在不知情或未经明确同意的情况下,轻易地"被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甚至遭受经济损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默认开通、诱导开通免密支付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合法权益。
新规细化经营者义务,消费者需提高防范意识
值得关注的是,7月1日开始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经营者在提供免密支付等服务时的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有望遏制免密支付的乱象。条例要求经营者不得以默认方式开通自动续费服务,应提供便捷的解除途径,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为了防范这些消费陷阱,建议消费者在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时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阅读并理解支付平台的服务协议和风险提示,确保自己充分了解免密支付的风险和限制。在设置免密支付时,考虑自己的消费习惯和额度,避免在不需要的情况下开通免密支付。定期检查账户交易**,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交易。在手机遗失或被盗时,立即挂失相关账户并报警处理。
总之,虽然免密支付带来了支付的便捷性,但消费者仍需保持警惕,注意防范消费陷阱,确保自己的财产安全。随着监管措施的持续跟进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免密支付有望成为真正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