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人写文章价格 作文的三个“W”
作文的三个“W”
☆写什么(WHAT)
☆为什么写(WHY)
☆怎样写(HOW)
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往往会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有畏难情绪。其实,写作文并不可怕,而是有很多乐趣的。作文的乐趣之一,就在于写作过程中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挖掘,对于感情的重温和梳理,对于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情,达到智慧的境界。
如果感到作文难写,那么就要总结一下难在哪里。事实上,作文难的问题,归纳起来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不知道写什么(WHAT);二是不明白为什么写(WHY);三是不清楚怎样写(HOW)。因为这三个问题的英文关键词中都包含一个“W”,所以又称它们是作文的三个“W”。
写什么(WHAT)
从中小学生写作文的现状来看,不少学生最头疼的就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确定不了要写的内容,找不到素材,这就等于是“无米下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大家感到作文难写。其实,仔细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理解作文究竟要写什么,缺乏正确的作文观。作文的源泉在于生活,在于现实,作文写的就是“眼前景致口头语”。素材就在生活当中,只要有生活,就会有写作文的素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因此从道理上来说,每个人都不缺乏作文的素材。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更明白,更实在。他说:
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
作文这样去写,言为心声,表情达意,何等轻松自在,何等洒脱自由!说心里话,叙平常事,就像久别重逢的朋友谈往事,又像两个老太太唠家常,无话不说,声情并茂。作文就像这样写下去,怎么会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仍觉头脑空空、无话可谈呢?
有些学生在同学面前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一说起写作文,马上愁眉苦脸,一筹莫展。为什么把说话与写作文截然分开了呢?其实,作文就是说话,说话就是作文。只不过,作文是比较规范的说话,要围绕一个中心去说,不能说着说着就跑了话题,且有字数限制;而说话是比较随便的作文(有时候也叫作口头作文),没有字数限制,可以随意发挥,说到哪里是哪里,一般没人横加干涉。这么说来,只要能够说话,其实就具备了作文的基本条件;如果善于说话,那么简直就有了作文的天赋,应该是天生的作文高手。所以,不要把作文看得那么难写,更不要把作文看得那么神秘。明白了作文的这些道理,就会发现原来作文一点也不难。
第二,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写出好作文当然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过长期积累,厚积而薄发。这样,文章才会有深度,有力度。有不少同学在生活中也曾激动过、感动过、惊喜过、悲伤过,但是时过境迁便淡然于怀,再也找不到“感觉”了。而有些同学不是没有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而是没有及时**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坚持写日记,记下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做生活的有心人;二是坚持做读书笔记,经常记下自己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故事和智慧的语言。时间长了,积累多了,自然就会贮存丰富的写作素材,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因此,建议大家坚持写日记,坚持做读书笔记。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第一手材料;做读书笔记,是积累第二手材料。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努力。有些同学可能嫌费事,怕麻烦,总希望轻松些、自由些,但是,这样做虽然能舒服一时,却与许多宝贵的素材失之交臂,也失去了从积累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机会。另外,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时间久了也会发现其中乐趣。
第三,缺乏对生活的审美认识。明白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并不代表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究竟哪些内容值得去写,哪些内容缺乏价值,没有一双“慧眼”,就看不到生活中的“闪光点”。照相尚且要选取恰当的角度,何况是写文章,更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去写。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头上一句脚上一句地瞎写。要发现生活中的亮点,用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一座美的宝藏,就看我们如何去挖掘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副火眼金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然后针对这些美的闪光点去分析、去归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加工锻造,才能炼成纯金,熠熠生辉。
怎样才能炼就一双发现美、感知美的火眼金睛呢?这就需要说到美育了。多年来,教育界几乎都在追逐升学率,审美教育被晾在一边。德、智、体、美、劳,其他四个方面都有人经常提及,只有美育常常被搁置起来。偏偏美育跟写作文又关系密切,因为没有审美的眼光,就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对于同学们来说,往往是有了生活经历,却由于没有用审美眼光观照而缺乏对事情经过的艺术审视,因此找不到可写的事情和事情的可写之处。审美能力的缺失是写不出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说明的是: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具有审美价值,而那些丑恶的现象也可以作为审美对象,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写文章不仅要讴歌美好的事物,而且也需要鞭挞那些丑恶的现象。比如江远同学写的《猫权与鼠权》(见第九讲),就以犀利的文笔鞭挞了现实中的丑恶现象,读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再如张远同学的《圈子》(见第六讲),针对生活中限制学生自由、禁锢学生发展的那些条条框框,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愤怒的声讨。
明白了不知道写什么的原因,写作文就不是一件难事。说到底,写作文就是写生活,写生活其实就是写生命的感受。生命是生活的最重要的内容,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活。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感受。从名家名篇到一般同学的优秀作文,哪一篇不是写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呢?从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杨朔的《荔枝蜜》、《雪浪花》等名家名篇,到本书所选的优秀作文,写的都是对生命的感受。比如本讲后面的例文《风铃丁当》,写的就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文章开篇写道:“每当调皮的风吹过……”有谁看到过“调皮的”风?这就是作者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文章结尾写道:“墙角的风铃在浅吟低唱,轻盈而自由,它只吟唱属于自己的歌。”这里写的是风铃的寂寞,其实也正是作者的寂寞。就这样,作者对生活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的文章才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有人认为:作文无非是积字成词,积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文章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写成的。其实,这是对作文最大的误解。从表面上看来,作文是由字、词、句、段构成的,这一点也不假,但是,字、词、句、段又是怎么来的呢?它们其实是人的思维的外化。也就是说,思维才是内在的、根本性的东西,字、词、句、段只不过是思维的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
真正懂得作文之道的人明白:写作文其实不是写字词,而是在利用恰当的字词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比如《树》(见第十八讲)这篇文章,作者能够由树的年轮回顾起时间深处的事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童年时,哥哥把“我”看管得很紧,“我”很不满;文理分科时,“我”请哥哥出主意,他却撒手不管。原来,这里面都是爱护和关心啊!文章紧紧围绕“树”这个线索,关键处紧扣“成长”这个主题,思维相当缜密。再如《家》(见本讲),作者整个思路清晰可见:在校时对家中妈妈的思念—在家时对妈妈的疼爱—离家时对妈妈的依依不舍。整篇文章充满着对妈妈的理解、关心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有时候,为了把作文写得有深度,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意味。一篇文章如果有了文化味,就会让人感到有了分量;如果缺少了文化味,有时会让人感到轻薄和肤浅。我国的文化资源特别丰富。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灿若星河的优美诗文、丰富多彩的动人典故、富丽堂皇的古代建筑……一项项、一件件,数不胜数,无限风流。这些都可以融入作文之中,增加作文的文化韵味。如《乡村古寺》(见第十二讲)一文,写了乡村边一座古寺的变迁,具有凝重的历史文化感。作者讲述了古寺名称的来历、古寺的有关传说、古寺里面的布置等,古韵十足,颇有雅趣。再如《我欣赏我快乐》(见第九讲)一文,从古代到当代,从自然到人文,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纵横驰骋,洋洋洒洒,文化气息浓郁。一篇文章有了文化味,无疑增加了文章的含金量。
总之,写作文时一定要运用审美眼光,从生活中发现美,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体现出作者本人的生命痕迹。如果再适当地穿插一些文化方面的内容,那就会锦上添花,摇曳生姿了。
为什么写(WHY)
这个问题也是当前中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甚至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不少人恰好把这个问题忽略了。不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就找不到作文的乐趣,更不知道作文的价值和意义。
很多同学见了作文课就发怵,心生畏惧,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好马马虎虎地胡乱写出一点交上去应付了事。像这样去写作文,只能是越写越痛苦,越写越被动。究其原因,就在于不明白“为什么写”。其实,要写好作文,除了明白作文“写什么”,还要弄清楚“为什么写”,找出写作文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作文才既不可怕,也不难写,并且作者能够得其乐趣。
其实,写作文不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甚至不是为了写出佳作赢得赞赏或公开发表挣到稿费。那么,究竟“为什么写”呢?这个问题恐怕要从写作的源头说起了。
最初,人在生活中接触外界事物,产生对于某一事物的感觉,对这一事物的形状、大小、轻重、软硬、颜色、声音、气味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经过大脑分析整理,形成知觉,也就是进入感知阶段。人通过感知对该事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形成了概念,并对该事物的质量、性质等本质属性有了一定的把握,继而对其产生一定的感情,有了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爱、恶、欲,这就进入了感情阶段。相对于感知阶段来说,感情阶段是认识事物的较高阶段。由于每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的认识不尽一致——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其感情也各不相同,所以大家都有着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语言(口头的)和作文(书面的)随之产生。追根溯源,我们终于发现:作文应该是沿着“感觉—感知—感情”这条线发展而来的。
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一个例子:在《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见第十五讲)一文中,作者在旅游的路上没有看到一闪而过的汉白玉雕像,心中难免感到遗憾,这是第一感觉。再转念一想,这世上可遗憾的事情还真不少,因为人在某时某地只能关注一件事情,其他一切事情都会成为遗憾,遗憾多了便不再成为遗憾,弱水三千,也只能取一瓢饮。这是第二步——对这件事情有了理性的把握,也即感知。最后,想得通透了,心中豁然开朗,感到旷达自在,所以便产生了这样的感慨:“有所得,亦有所失。没有人能得到一切,所以就注定要有很多遗憾。假如生活是一本书,我们也不会注意到它的每一个标点,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只够将它匆匆浏览。”作者有了错失汉白玉雕像的感觉,感知这件事乃是生活的必然,于是发出感慨(感慨也是一种感情),进而写成作文,这个过程正是沿着“感觉—感知—感情(感慨)”这条线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
再如《碎梦》一文(见第三讲):作者正是因为看到奶奶“在大热天裹着破旧的灰布大衫热得大汗淋漓”,而不能“穿着薄薄的夏天衣服”,于是回忆起在炎热的夏季奶奶捡拾麦穗的艰难:“迈着小脚,拄着拐杖,一步一挪地去拾人家掉下的麦子。哪怕只是一小穗,她也会费力地弯下腰拾起,然后擦擦汗,向下一个目标努力。”作者有了对于生活的这些印象(感觉),知道(感知)世事的艰难,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每每想起这些,我总会泪流满面。”由感觉而至于感知,由感知而至于感情,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碎梦》一文了。
中小学生作文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写作的,名人大家的文章又是如何呢?《谁是最可爱的人》可谓魏巍的经典之作,多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传颂不衰的佳作。何以如此?除了选材的生动性和剪裁的巧妙性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恰当地解决了“为什么写”的问题,从而确定了文章的中心。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原因——为了把那些感动着自己的故事告诉读者,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幸福感受,了解志愿军战士的可爱。
总之,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人、事、物、理、情、景,这些内容对人有触动,有启发,有教育,或使人欢欣鼓舞,或使人愤怒、激动、醒悟,那么这些人、事、物、理、情、景就成为触发人写文章的原始动力。每个人都有表达和倾诉的需要,有了幸福希望与亲人分享,有了痛苦希望有朋友分担,而文章正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作者有了生活中的这些喜怒哀乐,就具有写作的基本材料和表达的需要。
校园生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单调一些,其实也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丰富的感情,喜怒哀乐俱全。所以,当有些人说学生生活面窄、缺乏写作素材时,他们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从根本上来说,写作的素材问题是写作者心灵体验的深度问题,而不是材料占有的广度问题。熟视无睹是写作的大敌,感同身受是写作的朋友。事实上,无论占有多么丰富的材料,只要对其熟视无睹、不加审视,也就等于零;而能够与别人心心相通、设身处地去感受的人,无论他生活面看似多么窄,也会有说不完的话语、写不完的文章。
“为什么写”的问题,实际就是确立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而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中心思想是至关重要的,有无明晰而正确的中心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如果说题材是作文的血肉的话,那么中心就是作文的灵魂了。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中心并不是由作者以贴标签的方式加上去的,而是通过对文章本身提供的材料加以提炼展示出来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了问题,受到了启发,得到了感悟,再经过深入思考、认真挖掘和加工整理,使之更清晰、更明白、更集中、更洗练,这样就形成了文章的中心。可见,“为什么写”的问题要解决好,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深入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和动力。
如果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写作文,作文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一点儿也不难。但在实际学习中,许多中小学生学习作文时往往不是这样刨根问底,而是把目光转向佳词妙句的摘录上,结果由于没有感觉这个基础,缺乏感知这个环节,失去感情这个内核,一切都徒具形骸,并无灵性。写的人觉得索然无味,继而读的人也就感到味同嚼蜡。从此,作文变得难写难读,面目可憎,成了中小学生们面前的怪物。
大力探究作文之源,推广作文寻根之法,让感觉调动词语,让感知编织结构,让感情引领主题,这将成为今后作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怎样写(HOW)
明白了“写什么”,就是选好了材料;知道了“为什么写”,等于确定了中心。接下来,就是具体下笔时如何操作的问题了。初学写作,可以在不跑题(即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自由去写,不必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语句优美,只是意到笔随,顺其自然,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然后再慢慢地探究作文的方法、技巧之类的问题。
在“怎样写”的问题上,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和说法,否则就会封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坐井观天》时,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一位同学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另一位同学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望无际的田野,青蛙陶醉了。还有一位同学让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
一位新来的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井里了。”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老师也笑了,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井外好。老师于是随口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
在批阅同学们的作业时,老师看到了那位新来的学生续写的故事:小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想去喝口水,却发现水里有毒!它又看到远处有只老青蛙忽然被人用钢叉扎到,正在痛苦地挣扎。小青蛙吓呆了,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
老师的心被震撼了,提起笔在这位同学的作业上写道:“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所幸,这位老师最后认识到了自己思维的僵化,承认了错误。作文,是最不应该有标准答案或者固定答案的。试想,如果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那么,阅卷老师看起来岂不是大煞风景、大倒胃口了吗?因此,在回答作文“怎样写”的问题时,应在遵循一般规则、不至于跑题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持己见,毕竟,文贵创新。
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为思路而苦恼,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作者思路不够开阔。如果作者方向明确,思路顺畅,那么写起作文来就会顺风顺水,得心应手。那么,怎样找到作文的思路呢?
开掘作文思路的方法有许多,这里暂且介绍几种最基本的。写作文时,必然要遇到人、事、物、理、情、景之类,无论要写的是哪一类,都可以采用横向思维、纵向思维、辩证思维三种办法进行挖掘、梳理、分析、推断。下面具体谈谈这三种方法的运用。
所谓横向思维,主要是指在空间上向外发散,找到与要讲的人物和主旨有关联的内容。由于生活中存在着普遍联系,所以要找到一些相关的人或物应该并不难。比如《人在旅途》(见第八讲)一文中,“我”是一个年轻的旅行者,与“我”相关的人有“美丽的姑娘”、胸前佩戴勋章的人和背着一满袋金币的人。文章围绕这三个人与“我”的关系及交谈内容展开,富有新鲜感和戏剧性,颇能吸引读者。
所谓纵向思维,主要是指在时间上向前(或向后)发掘,找到与要讲的人物和主旨有关联的内容。比如《我失去的三位亲人》(见第十五讲)一文中,作者以时间为轴线,向前回顾了曾经关爱过自己的三位老人——“我”的三奶、“我”的大姥爷和“我”的大伯,每位老人的故事都很感人。三位老人的故事放在一起来写,更见作者功力。如果是写《二十年之后》这样的作文题,那么就需要向未来展望,想一想二十年之后自己的周围会有哪些人和事。
所谓辩证思维,主要是指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并且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我的套子》(见第十三讲)一文中,作者大胆地对所谓的“好孩子”、“好学生”、“优秀团员”等大家一致认为是好的评价提出了质疑,打破了所谓的“好”的观念。也就是说,对于所谓的“好”,要一分为二地看,通常所谓的“好”并不就是一切都好。“好”也许是束缚人个性发展的一条绳索。
横向思维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联系中才能存在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纵向思维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辩证思维要求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变化的。有了横向思维、纵向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三把利剑,作文路上定能披荆斩棘,所向无敌。
弄透了作文的本质,找到了作文的内容,理清了作文的思路,写作文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写作的技巧呢?其实,写作的最大技巧是不讲技巧,写作的最高境界是不讲技巧;文无定法,自然天成。当然,不讲技巧并不是不要技巧。一个真正成熟的作者必然经过“由于不懂而不讲技巧—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由于懂得而不讲技巧”三个阶段。为什么懂得了就不讲技巧了?这是因为,懂得了,熟练了,写作技巧可以信手拈来时,就已经达到超越技巧的境界了。正像修炼功夫的高僧讲的修炼过程:“一开始见山是山,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之后见山不是山,最后见山还是山。”学习写作文时如果一开始就关注技巧,就容易本末倒置,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因此,在有了一定的功底之后,方可去琢磨写作技巧。
当然,写作文是靠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没有一定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不可能把作文写好的。这就必须在多读多写的基础上掌握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熟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几种常见文章体裁的特点;能够运用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一些修辞手法,把握中心,注意详略,巧妙构思,认真组织。对于“怎样写”的问题,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章法和规律的,初学写作者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读一些优秀作品,从中总结规律和经验并适当地借鉴。但这些规律和经验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文无定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事实上,优秀作品往往是有独特个性的,往往能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打破经验和常规的制约,积极创新,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人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可谓深得写作三昧。
应该说,要把作文写好确实不容易,但也没有必要说起作文来就有畏难情绪。只要真正掌握了诀窍,作文就不难写。作文的三个“W”就是通向作文成功之路的捷径。如果仔细审视“W”这个字母,也许就会发现作文的诀窍:“W”看起来弯弯曲曲,不正象征着写文章不能平铺直叙,而要曲折回环、跌宕起伏吗?“W”写起来一波三折,不正说明写文章要有起有落、尺水兴波吗?“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书问阅读让天下没有难找的书
官网;
微信公众号“书问”
书名:中小学写作素养培训教程 性灵作文十八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