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注异常提不了款 AMD 3000XT首测:补完三代锐龙的最后一块短板
理论性能测试对比了CPU-Z、7-Zip与,可以发现处理器与原版差距不大,符合小幅提频的性能提升范围之内。AMD的CPU性能均超过Intel的对位CPU。
二、渲染性能测试
渲染方面对比了 R15、R20,POV-Ray、V-Ray、 1.3、X264与X265测试,这里更多的取决于多核心性能,处理器对比原版的性能提升幅度也不大。
此处同样,AMD的CPU性能均超过Intel的对位CPU。
三、生产力性能测试
在生产力测试方面结果排行出现了小转变:i9-超越了Ryzen 9 与3900X,而通过上方详细数据表格可发现i9-在与中拉开了Ryzen 9 、3900X不少距离,这是因为i9-拥有高频与较强的单核性能,这两款软件又恰好更加吃单核性能。不过在 Pro中,则还是核心数更多且单核性能不弱的Ryzen 9 与3900X胜出。
这也能得出个结论:想用爽PS与日常办公要更强的性能,选择单核性能强劲的处理器会更加重要。而视频剪辑这种工作则是核心多来得更直接。
四、游戏性能测试
游戏方面,分辨率均采用1080P,除《CS:GO》为最低画质设置,其他均为最高画质设置。
游戏方面则稳妥妥是Intel的主战场了,i9-凭着5.3GHz的加速频率占领游戏性能榜首。而看回我们的主角系列处理器,Ryzen 7 与Ryzen 5 对比原版,游戏性能均有所提升。但Ryzen 9 对比原版则有一点点落后,这情况主要与主板PBO和系统调度有关,在实测中我们发现的游戏频率对比3900X会低一点,可能是主板BIOS没有更新跟进所致(主板已更新至最新版本,至撰稿时未有新BIOS推出)。
不过就如我们经常说的,它们玩游戏的帧数都足够流畅游玩,所以除了对帧数异常敏感的玩家(如电竞选手),就算选一颗Ryzen 5 3600X也能舒畅玩游戏了。
五、温度与功耗对比测试
待机:
与待机功耗、温度相关的是主机空闲挂机时的资源消耗与发热量,这9款处理器的功耗温控都在可接受的范围,Ryzen 7 3800X的电压默认给得稍大,不过也可接受。系列处理器对比原版,温度与功耗均有少许提高。
单烤CPU满载:
单烤CPU方面,i9-因为工艺依然是14nm,加上频率较高,平台功耗直冲396W。系列处理器相对原版功耗均有些许提高,其中比3900X高29W。不过平台功耗已经高达200W+,我认为可以忽略这点功耗提升,对比着Intel平台来看,AMD这边的功耗控制可以说非常优秀了。
温度方面AMD处理器则维持着自己的积热“特色”,6款处理器烤机满载都有80°C以上的高温,Ryzen 5 3600X与比对位的i5-要高不少,但Ryzen 7 与3800X,Ryzen 9 与3900X对比对位的i9-9900K与i9-温度要低。
AMD这边能控制温度的要点是PBO,自动根据温度控制频率,维持在温度墙的临界点;而Intel则是不碰到温度墙不掉频,可以维持高性能,但散热措施要做足,不然很有可能大幅降频或黑屏重启。两种控频方式各有优劣,就请各位用户自行定夺了。
六、超频测试
三款处理器的超频表现都比较亮眼,我们此次评判超频成功的条件为 R20循环10轮稳定不报错不重启黑屏。下面罗列出三款CPU的超频结果与表现:
Ryzen 9 :OC1.4V @4.
Ryzen 9 ,可超至全核4.,电压1.4V,降压至1.39V左右不能开机,十轮R20后最高温达108°C。R20得分7794,比默认7211高出8.1%。
Ryzen 9 超频的意义在于提高全核心频率,单核心频率会比默认BOOST稍低,所以多线程应用方面提升较明显,游戏等单核应用就会有正收益或负收益的情况出现。
Ryzen 7 :OC 1.425V @4.55GHz
Ryzen 7 ,可超至4.55GHz,1.425V,降压后软件会报错,该电压提频后直接过热重启,最高温101°C,此处我个人认为是还有提频的空间(距温度墙115°C还有不少距离),但多次加压提频也无法解决重启过热报错问题。
R20得分5463,比默认5022高出8.8%。
Ryzen 7 提频至全核4.55GHz后,多线程方面有较大提升,不过单核性能还是比不上默认的4.7GHz BOOST频率,超频后在部分游戏中的表现依然不如默频,不过在多核应用上提升较可观。
Ryzen 5 :OC 1.4125V @4.
Ryzen 5 ,超频频率最高的一颗CPU,可超至高达4.,1.4125V,已经超过官方的BOOST频率了。最高温105°C,R20得分4106,比默认3771高出8.9%。
Ryzen 5 超频后就完全超越默频的单核与多核性能了,在测试的所有项目中都有不错的性能提升幅度,所以它也是这次超频测试中收益最高的一款处理器。
评测室总结
从天梯图上排序来看,三款处理器因为频率比它们的前身稍高,所以排名也会比前身稍高一点,Ryzen 7 直接越过了两款i9-9900K获得了不错的排名。
Ryzen 系列,说白了就是“官方特挑”+提频的三代锐龙,对比于2019年7月7日首发的三代锐龙,的超频能力更加好了,并且默认加速频率更高,无论是买回来就用的玩家还是想尝试极限超频的玩家都能各得其所。
看到“提频”这种操作,你是否又想起那个“14nm++++++”的Intel了呢?在前段时间AMD正式公布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有这种想法。
不过我认为,AMD的加号,跟Intel的加号还是有点不一样。
AMD的加号,12nm:从Zen到Zen +,7nm:从3000X到,可以发现它们之前的时间跨度并不大。
Intel的加号,14nm:从加到了Comet Lake-S,至今将近5年。
两家CPU大厂的研发方向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为了适应大家的口味,这里我也给各类人群总结了一下我个人理解的研发方向取决原因:
AMD:一部分人可能认为,为了加速CPU的进步速度,AMD运用上更加先进的工艺,向消费者展示出自己紧跟时代步伐的发展取向。
另一部分人可能认为,AMD不想吃透同一种工艺,深入研发,只想通过提升工艺,吃工艺带来的IPC性能提升,省事直接。
Intel:一部分人可能认为,为了更好打磨14nm这种好工艺,Intel花了5年时间,运用得炉火纯青,人人都可以超频玩。
另一部分人可能认为,Intel霸占市场许久,不愿投入成本去研发新架构新工艺,停滞在14nm不前,该受消费者谴责。
我相信很多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过上面4条想法中的至少1条,曾经我也有过上面的想法,这些也是很久以来大量玩家,媒体对各位DIYer潜移默化过的第一印象。
但用久了后发现,它们的产品其实都挺好用。历史问题就不多废话,我们就谈现在的AMD与Intel。
AMD核心多,HEDT平台的成本也比Intel低,拥有多核心高性能的优势,在工作站级任务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现在有多少学校机构或者工作室从Xeon换成了、EPYC系列处理器用于工作。
Intel处理器很明显,主流级处理器主打电竞,CJ、各种电竞游戏世界赛,以及自己办的IMC都有它的身影。这条发展道路在当下的电竞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时显得十分明智。并且Intel的服务器行业一直是最大收入来源,即使现在被AMD慢慢占领份额也能稳固较长一段时间。
现在AMD想要打入电竞行业,服务器也想分掉Intel的一部分份额,我认为今年最重要的转接点就在Zen 3。而Intel要防守,也要看经过“硅仙人”接手的 Lake-S与10nm处理器了。
从市场战略意义来说,今年AMD有Zen 3,年底就会发,其实不虚Intel,的意义也就是用于暂时应对十代酷睿,也可以说是给消费者的一颗定心丸:都说三代锐龙频率提不上去,这下我们的7nm用得更加好了,之前批次我们悄悄优化了体质,现在我们官宣了,大家也可以放心买我们的CPU了。
讲回你应不应该,值不值得买的问题,我觉得手上有同型号的普通版三代锐龙的,可以不用看它,它的提升是体质与频率,幅度不大,不值得你重新购入一颗。
而对于近期打算新买处理器装机,或者打算大幅提升核心数(如6核提升至12核),重新买一颗CPU的人群来说,它可能会比较有价值,提过频且体质更好,即使两三年后觉得性能不够也可以超频继续用多几年,况且以后散热厂商会推出性能更好的散热,也可以缓解三代锐龙的积热发热问题。不过价格方面,对比现有的3000X系列显然不够吸引人。
如果你不是刚需要入,我强烈建议你等到年底看看新Zen 3表现如何再入手。如果Zen 3不如预期也可以反手买系列,到时肯定又会降价。
对了,非常关注Ryzen 系列处理器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点击这里跳转到相关电商平台了解价格等信息,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测试平台介绍
主板方面两边平台均使用了华硕的ROG系列主板,作为X570芯片组的旗舰主板,C8H的用料非常给面子,16相豪华供电、10K日系黑金全固态电容,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能稳定工作。供电部分的散热片由热管相连,相比上一代的C7H进一步加强。
内存方面则是4条8GB的芝奇 幻光戟 C14,因之前测试中16GB内存不能满足PR,PS测试所需内存量,考虑到实际中很多媒体工作者都会配备32GB以上内存,就用上了这套配置,频率也比较接近主流,能代表大部分人的使用情况。
而在首发的同时,华硕在不久前上市了一块B450M-PRO S重**手,这块主板可以说是填补了前版本PRO的缺陷,成为现在最有竞争力的中端B450M主板。8+2相强悍供电,即使搭配上Ryzen 7 也不成问题,推荐想换AMD平台的用户购入。
散热则是一直在用的超频三凌镜GI-CX360,本次测试加入了超频环节,且预估到三款提频过的CPU发热量应该都偏大,该水冷散热器能压制住≤350W TDP的处理器,理论上压制待测处理器都没问题。
固态硬盘是老常客了,影驰HOF PRO M.2 1TB,支持PCIe 4.0,正好能用在X570平台上,定制的纯白色PCB和白色外观能很好搭配白色的硬件,性能方面有着群联E16主控加持也是非常不错。
电源用上了航嘉MVP K850,金牌全模组,额定850W功率,带动测试平台没什么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