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众筹 信息欺诈“与时俱进”:众筹创业资金打水漂
网上的信息流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消费,但它的弊端也无时无刻不存在,比如,一些骗子也有了存在的空间:早期的盗用QQ号码骗钱、发布虚假中奖信息等手段,或许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识破,但行骗者也会“与时俱进”,种种新兴的网上消费活动中又有了他们可恶的身影。现在,我们就为您揭下这些新骗局的“画皮”,帮助您识破虚假的伎俩,确保咱们的消费与资金更加安全。
招聘欺诈:
为求高薪白丢2000元
对于想找工作的朋友而言,除了定期的大型招聘会,最主流的方法就是到网上查看招聘信息,投递简历了;而一些骗子在这中间看到机会,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骗取中介费或信息费,随后推诿或玩失踪,让应聘者吃了大亏。
典型案例
2015年9月,张女士在某服务类网站信息平台上看到一条招聘简介,说是招聘“高级保姆、高级护工、别墅看护”等工作,薪水非常高,而张女士曾从事数年的护理工作,对此经验丰富,一看“专业对口”,赶紧就打电话前去询问,而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与某别墅区之间有合作协议,为业主招聘保姆,而应聘者缴纳中介费后就安排工作,而按照工资高低,中介费分为1200元和2400元。
就这样,张女士一次性交付了3600元中介费,满怀欣喜地等待工作,不想,左等右等,就是没动静。这是咋回事?张女士赶忙打电话询问,而那边的回复就是“再等等”,一下拖了三个月,张女士等不了了,就要退回中介费,而招聘方则表示不能全退,最多退一半,就这样,张女士白白损失了近2000元。
随后又过了1个月,这家人力资源公司的骗局被警方破获,原来,这家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全是假的,就是从外来务工人员那里骗钱,最多的一次曾骗了7000元,而如果务工人员上门来找,就推脱,或者退还部分中介费,“黑”掉剩下的钱。而且,该公司还曾经三次搬家,躲开被骗的务工人员。
消费提醒
对于网上的招聘信息,找工作的人一定要谨慎,通过网络查询或打探招聘方的信息,而如果碰到要交中介费的情况,则要签订书面协议,给予不了工作机会,必须全额退还。
虚假租房
付了租金房东“失联”
为了省掉租房的中介费,很多人喜欢在网上寻找“一手信息”,或直接与房东联系,但这里面也可能有“陷阱”,有骗子就假冒房东与租客联系上,要求其现行支付几个月的租金,而租房人如果警惕性不高,转账后就会发现,房东已然神秘失踪了。
典型案例
唐先生最近换了一个工作,他计划在工作地附近重新租套房子。对此,唐先生不想通过中介,就直接到网上寻找房源,“我用某网站的手机APP搜索房源,找到一条认证为‘100% 个人房源’的信息,联系人姓蒲,这位蒲女士说她就是房东,但在附近的城市居住,近期没法儿回来带我看房,只能给我发房子的图片。她会派人带合同和钥匙给我。就在我去见带合同的那人的路上,她要求我把押金和三个月的房租打给她,一共12000元,”唐先生说,“我着急租房,就直接转账给她了”,然而,让唐先生没想到的是,到了约定地点,根本不见带合同人的身影,打电话过去对方已关机,同时房东蒲女士的手机也无法接通,而其在网站上的租房信息也已经删除,唐先生一下傻了。
找不到所谓的房东,唐先生只好找网站要说法,而网站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网页已经删除,并不清楚该信息是否经过网站的人工审核,部分个人房源信息未经过人工审核期间,信息也是向用户公开的,工作人员发现房源信息不真实将其删除与用户看到网页信息有一定时间差,在这期间用户可能已经与房东联系而被骗”。此外,对于唐先生的损失,网站方表示经过调查后,可先行赔付5000元。
消费提醒
在该事件中,网站存在核查不严的情况,但消费者也要承担注意义务,对网上发布的信息提高警惕,认真甄别,仔细确认,切勿轻易汇款,如发现诈骗信息,应及时向网站或公安机关举报,以免其他消费者受骗。
婚恋陷阱
整个骗局都有“剧本”
尽管一些婚恋网站打出“真实个人信息”、“诚信”牌,但必须要承认,其整体依然是“鱼龙混杂”,诈骗团伙假扮成有钱的“大老板”、“富二代”,或者“白富美”来行骗,而在“甜言蜜语”或“海誓山盟”的攻势下,急于求偶、结婚的人可能会失去方寸,进而被骗钱财。
典型案例
因为感情原因,50岁的陶女士已与丈夫离婚多年,而她也想着给自己后半辈子找个伴侣,为了扩大交友范围,陶女士就在某知名婚恋网站注册了个会员,不久,有个叫“杨兵”的男子加了她为好友。杨兵自称56岁,在某商业区开了家超市。陶女士觉得他见识广,谈吐幽默,和他聊得很投缘。
交往一个月后,杨兵说自己在某商业区的超市要开业了,希望陶女士能送花篮,还给了她订花篮的电话。碍于情面,陶女士只好答应了。与花店老板联系后,陶女士订了两个花篮,汇去3760元。之后,杨兵又打来电话,说花篮送六个比较好,自己也有面子。陶女士信以为真,又汇去7520元。谁知不多久,杨兵又说要做花牌。面对得寸进尺的杨兵,陶女士终于有所怀疑。陶女士联系了朋友去看看,结果发现根本没有这么个超市,想到白白被骗万余元,陶女士赶紧到派出所报了案。
后经警方调查,这个所谓的“杨兵”根本不存在,其背后是一个诈骗团伙,里面的4个人都是90后,他们分工明确,有伪装成中年老板在婚恋网上结识中年妇女,有伪装成花店老板,有的负责取钱,整个骗局都有设定好的“剧本”。随后,这四人被刑事拘留。
消费提醒
所谓的“网恋”或“网上相亲”,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需要“落地”,至少要在实际生活中见面,有所了解。而在见面之前,任何“索要钱财”的行为,就是“耍流氓”,一定不能答应。
众筹创业:
建网站1.5万元打水漂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兴的投资模式也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比如最近非常火的“众筹”,因其门槛低,投资金额小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但是,这种模式主要是依靠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的诚信,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保障。于是就有人钻这个空子,诈骗投资人的钱财。
典型案例
去年3月,杨先生购置了一套高级公寓,刚住进去,就巧识了邻居陈先生,陈先生告诉他,正打算众筹创业,开一个网购平台,“他说网购现在很流行,潜力很大,回报率高,这个平台正处在发展阶段,将众筹300万元,争取以后将平台做到上市”,杨先生挺了以后很心动。
就这样,杨先生投资了1.5万元,双方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合同中写道,陈先生创立了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杨先生受邀出资众筹,占股3%,有效期为5年,每个月享有平台3% 的利润,每月28日为结算日。同时,协议还承诺,杨先生获得的年最低回报为投资额的三倍,达不到效果退还全部投资款,并赔偿投资总额的20%。
杨先生打款过去没多久,陈先生就搬走了,随后几个月,约定的分红也没了下文。随后,杨先生要求退回1.5万元投资款项,陈先生也不同意,到去年9月,对方索性不再接他的电话了,还把他拉入了微信黑名单中。
消费提醒
专业人士提醒,众筹其实就是一种小型有限公司所进行的大众筹资或者是群众筹资行为,市民将资金用于众筹是有风险的,并非投入了就会获得回报,“如果约定了一定能赚多少钱、有多大的回报,这不叫众筹,应该叫借贷”,而具体到本案例,陈先生违约,杨先生可提起诉讼。 记者 郑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