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私人影院赚钱吗 同样是影院,为什么你家不赚钱
电影院是电影产业链中最接近实体的环节,建设一家电影院其实并不是什么难题,关键在于如何把它经营好,在竞争的浪潮中屹立不倒。同样是影院,有的做成了文化产业,有的跨界合作都在寻觅自己的出路,为什么你家影院一直在亏损。
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分析下影院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可考虑的经营模式。
求新求变
单店产出不理想
大家都觉得电影院也是一门赚钱的好生意。实际上,电影院只是在外人看来很赚钱,实则是一个需要长期稳定运营的薄利行业。
具体而言,影院公司票房收入的5%要上缴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票房收入的3.3%要向税务机关上缴营业税及附加。这之后才是电影净票房,作为向开发商支付租金、物业管理费和其他营业成本,以及向院线公司支付片租费,此后剩下的才是利润。
一般来说,开设一家普通规模七八厅的影院一般所需的投资成本大致在2000万元,收回投资的时间大致在七八年。为降低风险,影院与开发商之间采用固定保底租金较为常见。膨胀式发展的商业地产导致租金持续增高,大大增加了电影院的成本。在此情况下,电影院只能想其他办法来保证正常运营。
点播观影
新型模式争观众
新型观影的主要承载体是以点播影院为主的新型电影院,包括私人影院、家庭影院、汽车影院、小区影院等。点播影院则是指通过互联网或者电影技术系统,以实时点播、轮播、下载播放等方式,向群体性观众提供营利性电影放映服务的固定场所。
大部分人很注重观影感受,他们表示如果在电影质量不错的情况下,有更好的观影体验也会去看。
首先,在家观影所消耗的成本要比电影院低很多,不仅是电影票,还有“观影附加”的社交成本,比如去电影院的来回路费,很有可能还有餐饮费等。另外,随着便携穿戴设备,如“VR”眼镜的兴起,使得很多比电影院更好的观影体验在家也能实现。再者,从营销角度来看,相同成本的情况下新媒体营销的传播效果要优于传统营销。
无论怎么样,电影院服务的可替代品逐渐增多,其竞争力也在逐步上升,虽然短时间内还看不出什么影响,但也要警惕“温水煮青蛙”的情况发生。
跨域嫁接
同步匹配购物中心
相比于行业内的竞争,来自于行业外的压力则相对明显。
一般而言,电影院的建设模式有买地独自建立电影院、将现成建筑物改造成电影院、对传统电影院进行改造、在购物中心定制电影院四种模式。我国多采用后面两种,现在多厅影院的建设则以第四种模式为主。
近几年,房地产告别暴利时代。地产商为了寻求发展,开始看好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电影业,其中电影院是其主要阵地。纵然房地产是以商业为主进入电影业,但让业内人士深感压力的是,他们把地产、购物中心和电影院进行了嫁接。
一方面,地产商的介入至少能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电影院日益高涨的房租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影院的硬性成本。
第二,增强影院与物业之间的联动性。这时候影院与地产商不再是租赁方与承租方的关系,而是同隶属于一家母公司,有助于双方之间更加高效开展合作,带动地产综合体、影院人流的增长。
第三,节约人力成本。当地产物业与影院同时隶属于同一家母公司时,可以节约影院部分人力(如实现共用电工、行政人员)、节约办公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影院及地产商物业管理方成本。另一方面,未来电影票房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挖掘继续增长,电影院能带来稳定且巨大的人流量,对提升商业地产的价值不言而喻。
非票房业务
未来增长的盈利点
电影院竞争如此激烈,是否意味着传统电影院项目已经不值得投了呢?
任何行业都是有竞争有淘汰的,只要你同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战胜别人让自己站稳脚跟是不成问题的。所以那些交通发达、道路畅通、停车方便;有相应的餐饮、购物娱乐、休闲配套设施;在大型的建筑群中能按影院工艺要求规定设计;租金低廉;合作双方能优势互补的电影院项目还是可以投的。
不可忽视的是,影院本身除了承载了观影的功能,同时也承载了消费者社交的需求。比如在版权允许的情况下,在电影院直播某场足球比赛,球迷现场观看。另外,也可以结合电影院庞大的人流与场地来实现多元化盈利。
迷你KTV的出现便是一个案例,其满足了消费者即买即走、即玩即走的需求,仅在一年内便迅速占领各大电影院,成功刺激了观众的消费需求。此外,还可增加即时体检、穿越电影空间等类似交互式体验的产品,增加客户黏性,获得其他收益。
传统电影院正在尝试的路径也不失为增加盈利点的方向。例如,以电影族群为核心,全方位创新突破,整合各方资源,加强跨界合作,打造“电影+创意互联网”“电影+创意餐饮”“电影+创意零售”“电影+创意文化”等多业态经营的体验式影院生态圈。
观众停留时间短,经营人手不足,票房看片吃饭……这些问题列举下来,都好像在为影院经营者辩解:“对于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人,你还能要求他做什么呢?”这就是当下电影院面临的最大困境——排片、团体票、拉广告、做活动、销售卖品……当所有增加利润的常规手段都用完了,剩下的道路又被诸多现实规则所封死,换做是你又该怎么做?
对此,小编认为影院要成为“电影文化主题的社交平台”,开发出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第二核心业务”,而且这种“第二核心业务”至少还需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新业务
必须自身具备吸引力
与以往影院卖品部、衍生品商店依赖观众人流销售商品的方式不同,这种新业务必须具备自主吸引人流的能力,这样才能摆脱影院档期、网上售票方式等对影院经营的束缚,拓展影院经营的更多可能性。
换句话说,新业务的消费群体也许原先并没有打算看电影,只是冲着新业务来到电影院的,反倒是在消费完新业务后,可能临时起意看一场电影。
新业务
仍以电影元素为主打
所谓“电影文化主题的社交平台”,电影院这个社交平台相比于其他社交场所,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还是在于“电影文化”这一主题。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影院的新业务仍然是一种体验经济,其存在依赖于影院整体的文化氛围,它和影院的“第一核心业务”一起会产生“1+1>2”的结果,这也是我们所乐见的。
新业务
消费档次要与电影票价挂钩
新业务如果想和电影放映的老业务相辅相成,就要注意两者的消费档次不能拉得过大。比如观众在网上购买一张电影票需要30元,那么影院新业务的人均消费最好也控制在50元以下,如果影院的电影普通票价是70元,则新业务的人均消费可以达到100元左右。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证同一家影院两块核心业务的经营水平基本持平,能够吸引同一档次的顾客群体,达成顾客的双向流动,同时也能提高顾客对影院服务的整体满意度。
新业务
实施必须具有可行性
开展影院的“第二核心业务”并不像给卖品部添一件新品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件“伤筋动骨”的大事,所以事先必须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评估,包括它的软、硬件要求是什么,实施成本如何,是否符合影院品牌战略,是否具有市场等等,最好在行业内有先例可循,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风险。
当然,如上文中所说,开展影院的“第二核心业务”是一件“伤筋动骨”的大事,所以还需要院线和影管公司牵头,在经营形式、人员管理模式等方面做出诸多探索,再结合各家影城的情况,为部分具备条件的影城量身定制开展餐饮业态的方案。
届时,当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经营、管理及人员培训经验后,相信影院行业的春天也便来到了。
来源|鲜蜂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