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数据延迟提不了现 超200家公司年报问询“难产”,延期回复背后有何“难言之隐”
风口财经记者以关键词搜索上市公司公告后发现,截至2023年6月7日,A股上市公司发布关于“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的相关公告达207条,其中ST红太阳、合力泰、*ST爱迪等12家上市公司发布再次延期回复问询函公告。
从延期回复的理由来看,主要聚焦在问询函涉及的事项数量多、回复工作量大、财务人手不足、相关回复仍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等方面,部分公司还以此为由多次拖延回复。
蒙娜丽莎延期公告截图
以蒙娜丽莎为例,5月9日,深交所对蒙娜丽莎下发年报问询函,按照深交所给出的时间,蒙娜丽莎需在5月23日前将有关说明材料报送深交所并对外披露,但在5月23日、5月30日,蒙娜丽莎2次公告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延期理由均为“相关回复仍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同时需中介机构出具核查意见,工作量较大,公司预计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回复工作”。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张琦告诉风口财经记者:“上市公司延期回复问询函,对投资者来说,由于缺乏及时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可能会导致投资风险的增加,进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信心。”同时,上市公司不及时回复交易所问询函,所引发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张琦表示,如果上市公司多次延期未回复交易所问询函,可能会构成违规,交易所方面通常会采取一系列处理手段,如提高问询函的监管力度、停牌处理、限制股票交易、公开通报等。
ST公司“规避退市”成高频问题
深挖上述200多家公司问询函可以发现,监管层主要聚焦三大高频问题:与客户关联关系、重要募投项目进展、规避退市。相比之下,ST股对年报问询函回复一拖再拖更显异常。
风口财经发现,在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的公司中,有不少ST股的身影,它们共同面临的难题是“是否存在规避退市”。
5月22日,*ST皇台公告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其中,交易所“拷问”公司是否存在通过跨期确认收入、少计费用或跨期调节存货跌价准备、收入应扣未扣等方式规避终止上市情形。
此外,*ST爱迪也多次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
5月8日,深交所对*ST爱迪下发年报问询函,要求公司补充说明2020年、2021年存货减值准备计提依据,2022年未计提的原因及合理性,并直问“是否存在利用存货减值准备进行财务‘大洗澡’、跨期调解利润的情形”。
5月16日、5月23日、5月30日、6月6日,*ST爱迪4次公告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理由均为“相关问题需要进一步核实和完善,财务人手不足,加之需同时配合重整相关审计、评估工作,导致《问询函》回复进度未达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4月28日,*ST爱迪披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及继续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暨公司股票停牌”的公告且公司年报被出具非标意见。
张琦表示,上市公司多次延期回复交易所问询函可能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如公司内部审计和申报过程的复杂性、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公司管理层的意识问题等,但同时不排除企业规避退市的可能。“企业延期回复导致后续的处理,包括退市也会相应延迟,企业通过最后时间来争取更多机会看是否能够补救。”张琦说。
专家:根治“拖延症”还需强监管
风口财经发现,由于当前规定并未对上市公司申请延期回复的次数作强制要求,每年都会有部分上市公司逾期两三个月才回复年报问询函的情形,甚至部分公司每年都会延期回复交易所的年报问询函。如何治理上市公司回复问询函易患“拖延症”的毛病?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缩短回复等待的时间,并对不及时回复的上市公司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此前公开表示,对于上市公司年报的监管,关键在于三方面,包括对于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事前要求,在年报披露过程中对于网络舆论和投资者反应的事中关注,以及对违规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行政民事处罚的事后严惩。
张琦建议,首先建议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明确问询函回复期限和后续处理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和追责;其次应该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透明度和风险意识,促进信息披露的及时和准确,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积极拥抱科技创新,提高信息和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度。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