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找投资项目 【驻村第一书记】为群众找致富项目、办实事!这些第一书记,好样的!
脱贫攻坚稳步向前,第一书记功不可没!
今天小编为您介绍这几位扎根基层、埋头实干的第一书记!
孟津县小浪底镇李家岭村驻村第一书记秦川
驻村两年 感悟很深
■记者 黄红立 通讯员 郑战波
“新老有交替,扶贫也未息。两载匆匆过,悲欣共交际。感念百姓劳作苦,乃知基层坚与辛……”这是孟津县小浪底镇李家岭村驻村第一书记秦川即将离任时写下的诗句。
李家岭村位于孟津县小浪底与白鹤两镇交界地带,13个自然村分散在七沟八岭上。虽与黄河为邻,村子却十年九旱,有的年份因干旱而绝收。全村465户1654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235人,留守群众多,是省级贫困村,也是典型的空心村。2015年10月,28岁的洛阳市委政法委干部秦川到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来这里确实有点难!”这位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说起话来有板有眼,“一是家里难。小孩只有一岁半,虽然白天有父母照顾,但妻子一个人既要上班,晚上又要照顾孩子,没有怨言那是假的。二是贫困群众脱贫难。82户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就有35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扶贫这两年,我感悟最深的就是脱贫攻坚离不开‘火车头’、‘聚宝盆’、‘大本营’。”
党支部就是“火车头”
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
秦川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庄学习。李建庄今年61岁,1981年7月退伍后回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是一个深受群众信服的老支书、老党员。李建庄说:“从秦川到我家谦虚地叫‘书记’、叫‘老叔’开始,我就感觉到这孩子的实在和务实。”
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秦川提出“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的发展思路,将原来以生产组为主的党员管理模式,按片区重新划定管理范围,设置党小组5个,其中流动党小组1个,进一步优化了党员管理模式。同时,他争取各类资金20余万元,新建了李家岭村党建广场、党员活动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
为完善村里设施,秦川还争取资金50余万元,建设1个法治广场、两个游园并安装60余盏路灯等。
扶贫产业就是“聚宝盆”
“李家岭村群众贫困的主因就是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必须发展产业让群众得到红利,才能真正脱贫奔小康!”秦川说,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才是出路。
村里原有一个深井,但缺乏资金没有配套设施,2016年,秦川跑前跑后,争取了30万元的节水灌溉项目,解决了300多亩农田灌溉难题。
秦川和村党支部在调研的基础上,动员群众种植油用牡丹,去年村里一下子种了200亩。
李家岭村群众有种红薯的习惯,村里也有个五彩红薯专业合作社,虽然办得有声有色,但也遇到许多困难,比如,由于缺水,不能育苗,种苗价格高。
村里有了水浇地,红薯的育苗问题迎刃而解。村里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5个育苗大棚。秦川说:“原来买回来的苗,两三角钱一棵,现在咱育出来的苗一棵1角多钱,5个大棚能供2000来亩。李家岭村大概种了1000多亩地,还可以供应外村的。”
有了项目才好致富
在此基础上,秦川积极争取,李家岭成功申报省集体经济试点村,获得了160万元的项目资金。李家岭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全新起航,经营集红薯粉条加工、精包装,石磨面粉,菜籽油深加工于一体。
2017年4月,李家岭村与鑫洛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该集团投资3000万元,在李家岭村建设100亩的“澳湖一代”扶贫养殖示范基地,年出栏种羊1万只,可直接带动500余户贫困户脱贫,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土建部分,春节前将建成运营。
2017年6月底,占地10亩的3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按时发电运营,涵盖了所有的贫困户,每户每年最低收益3000元。
“村里的集体经济合作社、光伏发电、养殖示范基地全部以贫困户入股分红的形式涵盖全村贫困户。”李建庄说,“这是实实在在的扶贫,是真扶贫,扶真贫!”
帮扶单位就是“大本营”
“我驻村两年最大的感受是:帮扶单位的支持很重要!”秦川说。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洛阳市委政法委把扶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规划、实施,把驻村帮扶当成单位的分内事来办。从原洛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现常务副市长吴孟铎,到现在的洛阳市委常委、政法委尚英照书记,都多次到李家岭村实地察看、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订结对帮扶工作方案。
11月13日上午,吴孟铎到李家岭村宣讲十九大期间,专门到贫困户家中详细询问其生活状况、帮扶开展情况等,看到贫困户李大庆穿着单薄,把自己口袋里唯有的500元现金塞给了李大庆。
尚英照亲自为李家岭村制定了“产业扶贫+自选扶贫菜单”的脱贫模式,将李家岭村政府兜底的24户贫困户分包到市委机关38名党员干部,构建了脱贫攻坚人人有责的工作格局。洛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尤清立了解到贫困户李大庆喜爱放羊,就为他买来了4只羊。现在,李大庆的羊群已经繁殖到30多只,加上村里产业扶贫项目的分红和政策性帮扶,李大庆的日子也红火起来。
在洛阳市委政法委的帮扶下,2017年初,李家岭村争取了50万元的打配深井项目,解决了4个组360人的吃水问题。为改善李家岭村通村公路过窄问题,通村道路的升级改造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正在规划设计。
李家岭村的“高跷”艺术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村里的高跷艺术团有100多人,每年的正月十八到正月二十,是全村最热闹的日子。现在,李家岭村高跷艺术文化广场已经在秦川的努力下建起来了,李建庄说:“以后,每年我们都要请秦川书记回来与群众一起热闹!”
长葛市长兴办事处孙庄社区第一书记胡义志
没少为群众办实事
■记者 宋广军
胡义志,许昌市财政局机关一名朴实的科级干部。2015年9月初,他被选派到长葛市长兴办事处孙庄社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孙庄社区有2600口人,下辖三个自然村,属于城中村。”胡义志介绍说,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村里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唯一出村的道路不但狭窄,而且坑洼不平,有些路段群众开荒种菜,有些路段成了积水坑,道路两旁的臭水沟堵塞不通,污水横流,电线杆上多年前安装的几盏简易路灯也锈迹斑斑。村里没有一处文化娱乐场所,没有一样健身器材;村小学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楼年久失修;村部五间房子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破旧房屋;有的田地至今浇不上水,成了“望天收”……
看望困难群众
驻村后,胡义志先后走访了村小学、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老党员、致富能手、养殖户等各个群体,全面掌握了村内的人口状况、经济结构、经济来源及存在的问题。为尽快理清工作思路,他多次向单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取经求教,与村“两委”班子沟通对接,向局领导积极汇报,制订帮扶方案,细化帮扶措施。
要想尽快扭转村里落后面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争取协调项目,抓紧推进实施”。他主动与交通、水利、教育等主管部门沟通对接,聘请专家到村内实地查看,为村容村貌整治、村级经济发展等进行现场指导。通过一年的努力,驻村帮扶项目逐步落实。
“这条路胡书记修的,这些路灯是胡书记装的,还有这些健身器材,大型电子显示屏……”说起胡义志驻村以后孙庄社区的变化,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喜林站在居委会门口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走进孙庄社区,一条长1.7公里、宽3米多的水泥道路贯穿所辖的孙庄、朱庄、王村庙三个自然村,直通市区道路。道路一侧均匀地架设了40根路灯灯杆,村民们再也没有摸黑走路的烦恼了;两侧排水沟进行了清理、加盖,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今天整洁美观的清水渠;路边种上了杏树、女贞、红叶石楠等树苗;临街墙统一刷上了雪白的墙漆,喷上了文明标语和宣传图画,路旁还整齐放置了分类垃圾桶;村内文化广场上,安装上了各种健身器材,村民茶余饭后经常来这里跳舞、健身。现在的孙庄社区已是“水清、塘净,路平、灯明”,到处洋溢着和谐欢乐的气氛。
鲁山县瓦屋镇上竹园寺村第一书记王镝
驻村仨月 过了“五关”
■记者 丁需学 通讯员 王永安
“王书记,俺的扶贫贷款还没有下来,您帮俺催催。”“王书记,我发展养猪贷5万元嫌钱少,能不能帮着调成10万元?”11月30日,鲁山县瓦屋镇上竹园寺村多名贫困户围着该村第一书记、上海海关财务处处长王镝问长问短,看上去他们相处得十分和谐融洽。
今年8月下旬,国家海关总署选派鲁山县的扶贫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交接,上海海关干部王镝被组织上派到该县瓦屋镇上竹园寺村任第一书记。三个多月过去了,这名从大都市来的干部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这段时间,我可以说闯过了‘五关’,我已经从内心里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人了。”王镝操着一口普通话说。
王镝说的“五关”首先是语言关。驻村后,他没敢说上海话,而是操着一口普通话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对于当地话,王镝刚开始很难听懂。有时村民对他说“可不是”,他甚至判断不出对方究竟是肯定的意思还是否定的表达。最费劲的是打电话,他往往用普通话将对方的意思复述一遍才能确认。经过学习、琢磨,他最终听懂了当地群众的话。
其次是饮食关。初来乍到,王镝到饭店吃饭有点水土不服,有时一天得去四趟厕所。后来,他坚持自己做饭,一天买二两肉,再买点菜,自己做上海泡饭,经常是两顿合一顿吃。随着时间推移,王镝吃起鲁山本地大米揽锅菜也觉得可口了。
然后是住宿关。上海的气候比鲁山温暖也湿润,住在村部的王镝很不习惯。组织上的领导多次到王镝的住处看望,给他送来了被褥,不时嘘寒问暖。相处时间久了,村民们也对他很关心、照顾,对此,王镝感到内心很温暖、工作很有劲儿。
王镝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过了思想关。1970年出生的王镝生活幸福,孩子上大学读大一,他认为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时期来充实一下自己。以前长久地待在大都市机关,如今前来扶贫,他觉得自己决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增加历练、扩展视野。刚到上竹园寺村,王镝被这里的贫穷状况震惊了。他发现村里至今仍有贫困户100多户,并且有20多户贫困户家中都有精神智障人员,他下定决心要为山区群众办点实事。
和群众交流
最难过的是关系协调关。看到山区居民就医难,王镝很着急,他利用假日回上海协调资金,并争取到一个“互联网+”智慧医疗项目,计划为上竹园寺村兴建一所配备远程在线医疗设备的新型乡村卫生室。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王镝遵循附近村民的意愿,合理规划布局,及时化解纠纷,工作作风受到群众的好评。王镝从单位协调资金10万元,预备为村部房子加盖一层,可看到村上为贫困户实施“六改一增”工程缺少资金,就将10万元全部花在了贫困户家中。为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他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办理了扶贫小额贷款手续。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他不仅争取到扶贫车间建设项目,还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项目工地上务工挣钱。
经过“五关”的历练,王镝的表现得到大伙儿的认同和肯定。如今,上竹园寺村在家的村民都认识了他,见面主动和他打起了招呼,遇到困难和问题都会去找他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