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表文章 里程碑!南大/南财张炳教授合作论文被经济学顶级期刊AER接收
9月27日,“TOP大学来了”从相关渠道获悉,由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张炳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刘梦迪教授、香港大学何国俊教授和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等校学者合作完成的论文“Does the Wheel Get More ? The and of on in China”被经济学顶级期刊《 》正式接收( )。
《 》由美国经济学会主办,创刊于1911年,是经济学领域被公认为排名第一的顶级期刊,和 of (QJE)、 of (JPE)、(EMCA)、 of (RES)并称为经济学领域的五大顶级期刊。根据相关统计,1949-2021年间,中国大陆高校在经济学五大顶级期刊上的总发文量为80篇。
“TOP大学来了”注意到,这是张炳教授继2020年在QJE上发文之后,在经济学五大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在六位作者中,刘梦迪于2019年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取得博士学位,2021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破格晋升副教授。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实地实验来探究公众压力是否会提升环保执法力度及减少污染。该实验包括了约25000家主要的排污企业,其工业污染排放量占全国总额的比重超过了75%。在基线状态下,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在过去一年内曾出现过超标排放的行为。研究者随机把这些企业分组,让志愿者通过不同渠道向监管机构投诉企业的超标排放行为。投诉的方式可以使非公开的(如拨打政府热线、向政府官员或企业发送信息),也可以是公开的(发微博)。
本文发现,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对监管机构进行投诉使违法超标排污行为减少了60%以上,并且使废气和污水排放浓度分别降低了12.2%和3.7%。非公开的投诉同样提升了环境绩效,但程度更小。当社交媒体上的投诉随着点赞和转发的增加而更容易被看到时,监管机构回复的概率提升了40%、进行实地探查的概率提升了65%——标志着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公开曝光可以促使监管机构采取行动,增强执法。公众的投诉并不会对监管工作产生挤出效应。研究者在不同地市随机选取了不同数量的企业进行投诉,并追踪**了此时当地其他未被投诉的企业的环境绩效。他们发现一个地区公众投诉数量的增加并不会导致未被举报企业违规排放率和排放量的增加。
本文的结果表明,公众参与,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等公开渠道的参会,可以显著地减少空气和水污染。该结果进一步说明尽管没有西方式的选票政治的约束,中国政府依然会对公民对更清洁的环境的诉求负责。更广泛地说,该研究提供了自下而上参与环境治理的第一个实验性证据,说明这种参与是环保政策能取得成功的主要特征之一。
个人介绍
张炳,现任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7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学者计划青年学者(经济学),2017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参与我国排污许可证、排污交易、环境信息公开等政策的制定,研究成果获得环保部科技奖一等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等。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2003年毕业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美国罗格斯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曾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做访问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1.环境管理与政策分析;2.环境经济学。
论文发表在 of (经济学顶级期刊)、 of (经济学顶级期刊), of (政治学顶级期刊), of and (公共政策顶级期刊), (自然科学顶刊)、 Food(自然科学顶刊)、PNAS(自然科学顶刊)等高水平期刊。
刘梦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荣获美国政治科学协会(APSA)2020年度Evan 最佳论文奖、能源经济与管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
2014年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学士、经济学双学位,2019年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博士(亚利桑那大学经济系联合培养博士)。2019年8月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22年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破格)。
刘梦迪博士具有经济学与环境管理交叉学科背景,长期从事环境经济、环境治理相关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等。其研究成果发表于 、 of 、 of 、 of and 、 of and 等经济学和政治学国际顶级期刊。
TOP大学来了(ID:)
编辑、审核: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