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审核不让提款 一夜之间,40家银行“没”了!
作者| 燕大
银行的公信力,被自己造的四下漏风。
这两天有个“小事”上了热搜,网传客户已故丈夫存款“离奇消失”,留言几乎一边倒的质疑银行,农行抖音号的评论区都关了。
此前有媒体报道,平利县邓女士称,2020年11月拿着丈夫的死亡证明在农行平利县支行查询到丈夫账户上存有13万多元,还开了回执单,因为家属要取出已故亲人的存款还得去公证处公正,公正需要的材料里就需要银行的查询回执。
2020年12月的时候邓女士还去银行再次查询过,钱还在,当月一家人去县公证处申请继承遗产公正,拿到公证书之后邓再到农行平利支行,本以为能顺利取到款,哪知等了许久就是取不出来,后来急着送孩子上学就先走了。
之后多次去取钱但就是无法取出,2021年12月17日的“简化提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业务账户余额查询结果”单据上,还能清楚看到邓丈夫共有4个账户,其中一笔余额13万多。
到了2022年2月16日,邓女士再次到农行平利支行取款未果,出口后她决定去隔壁县试试,2月23在隔壁县的农行镇平支行一查,得到的回应是那个账户已销户查不到,钱已被取走。
之前查了几次,有钱、就在账上,银行也出了查询告知。
跑一圈下来,材料、公证之类都弄好了,去取的时候钱却没了,这就搞笑了。
踢皮球这玩意地球人最会,动不动让你去走诉讼程序,事情要是真能好好处理解决,也不会搞了快4年又爆出来。
舆论闹大,平利县农行和安康市分行必须出来走两步。
农行给了情况说明,盖的是平利县支行的章,称:
存款人谌某(2018年4月身故)在2005年在该行开立卡折合一账户,但此后一直用银行卡交易,根据存取明细,该卡一直使用到2018年6月,余额为零。而与此卡合一的存折因从未补登存取流水**,因此存折上的余额还是开立账户当日的13万多的余额。
2020年12月,谌某妻子邓女士前往营业部查询余额,由于柜面员工误将存折显示余额当做可用余额,向客户开立了写有存折余额的告知书,并告知客户需办理遗产继承权公正手续才可取出款项。
2022年2月,邓持公证书到营业部取钱,由于其手中无银行卡和存折,因此柜员为期办理了挂失,并依据实际余额为邓结清了账户。
已与家属沟通,深表歉意,并得到谅解。
......
银行回应意思很简单: 柜员看错了,把未补登流水**的存折上的余额看成了这个卡折合一账户的最终余额。
这回应,咱们不去评论它的真假,但说实话,还是太扑朔迷离了。
那几年办那么多次业务,难道每次柜员都是同一个人?
查询已故人账户情况,结果查到名下有4个账户,这不就是电脑上显示出来的吗?余额难道在系统上看不到?
2020年12月公证那次应该提供过一次余额回执,2021年12月也提供过一次余额查询信息,叠加家属前后跑了那么多次,柜员不止看错一次而是次次看错,有这么离谱的吗?
关键是,如果家属之前一直拿着存折去柜台,只要其中一次柜员刷了一下存折上面的磁条,也应该能看到真实流水和余额吧?!
现在银行解释是“看错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说明这个网点的风控简直漏的像筛子。
银行的内部风控、操作流程、系统强制查询、强制补登记、规章制度等等,执行上都存在严重漏洞,“柜员失误”背不起这个锅。
看似最简单的开具纸质证明材料,但凡是个制度完善的正规企业起码都得经过好几道流程和逐级审核,尤其涉及到授权、盖章,除非早把制度扔到一边,否则单凭一个柜员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
踢了几年的皮球,家属最终通过舆论让银行正视。
可反过来说,要是啥都通过舆论和会哭会闹,那才是最扯淡的。
银行的公信力几乎全被银行自己给玩坏了。
2014年,吉林银行四平天桥支行,储户王某前脚刚办理活期存折并存入100万,第二天就被吉林银行四平的员工商某以代办人身份转到自己卡里,储户的存折等于白费,也没任何**。2015年该储户丈夫刘某也在四平天桥支行办了存折并存入130万,结果第三天就被另一人转到自己卡中。
直到2016年7月刘某到天桥支行对自己的存折做挂失补办,才发现账户余额只剩7块1毛4。
诉讼一波三折,直到6年后的2020年12月,法院一审判令吉林行某支行赔偿储户王某及其丈夫刘某各自100万元、130万元及相应利息。
去年上过热搜的“243万存款被挪用,银行拒赔”,2008年邮储江宁支行时任行长时某上门到李家拉存款,达康书记都能让民政局到家中办离婚,有钱自然也能让行长到家里拉存款。李某和亲戚将135万存入3张存折,后面陆续存入,到2018年底共计存了243万多。
但到了要取的时候却发现钱没了,报警后发现,除了存着上第一笔135万信息是真的,其余存取**全是假的。案发后,查明行长时某制造假的流水**,挪用了李某等人的243万,时某进去了,但李某一家的存款却要不回来。
一审判邮储江宁支行返还储户存款,但没卵用,不服上诉、二审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就这样来回扯皮,多次庭前会议、调节和合议开庭,截至2023年1月庭审,银行只肯陪120万,李家人被耗到油尽灯枯。
后面哪怕这事儿上了热搜,最终风头过去之后,此事仍然没有下文。
类似狗屁倒灶的事情太多,一个村的几十上百人被莫名天降几万到几十万贷款的,几块石头抵押贷出8个亿的,越是接近金钱的地方,不可描述的事情越多。
最最离谱的要数疫情期间的村镇银行取款难,六家村镇银行,波及全国各地储户,为了不让盖子掀开竟然期间附红马,高铁站都进不去。涉及储户太多,闹大了盖不住,最终以当地开展先行垫付来平息事件。
现在回过头来看,取款难事件大概也是顶层设计上加速对中小银行严格监管和收缩的契机。
全国约45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是中小银行尤其是小银行,而中小银行早已是腐败重灾区和违规违法乱象重灾区。
股权代持的,把银行当自家提款机的,一二把手把钱润出去给大股东造的,监守自盗的,等等,出了大风险最终又得国家来收拾。
但中小银行太多,监管机构根本管不过来,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自然是减少这些“土皇帝”的数量。
之前这个动作就在进行,最近明显在加速。
最近金管局公布40家中小银行被合并或解散,内蒙1家、河北1家,广东2家、辽宁36家。
辽宁农商行一口气合并了省内25家农商行和11家村镇银行,而辽宁农商行是去年由沈阳农商与30家农信社合并而来。
两年时间67家银行机构合并,辽宁的这种“大吃小”也是创了**。
合并之后,储户的存款不会变,但违规违法难度增加,安全系数相对变高。
银行机构缩编是大趋势,多而乱多而不强往大而强走。
缩编之后,监守自盗等乱象也会大大减少。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