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思维和打工思维 比低薪更可怕的,是永远戒不掉的“打工者思维”
Ray先森说✎
前段时间,职场上流行着一种声音,说的是建议大家“上班摸鱼绝不加班”。
其实说到底,这种行为很符合我们常说的打工者思维:
做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钟;
6点下班底薪到手就算赚到;
老板给多少钱,就干多少活;
这话听着来没什么毛病,但是却忽略了一个职场上最本质的底层逻辑:
你不比别人多付出更多的时候,就永远别想得到比现在更好的一切。
这才是“打工思维”最可怕的地方。
1.打工者思维最大的特征,是从来不为未来思考和负责
想起我之前在深圳工作的一个小故事:
刚刚大学毕业那会,离开武汉选择南下深圳,不为别的,单纯想去外面看看,如果能学点知识长长见识那就更好了。
也是那个时候,我成了职场中千千万万个螺丝钉的一颗,但我并不觉得很辛苦或者累,反而能扎扎实实学到很多书本里看不到的知识,甚至很多在武汉闻所未闻的事情,在深圳不过再普通不过。
你总能在深圳书城的南北阶梯上看到坐满了读书的人,
你也能在红树林看到无数个年轻人从你身边轻快的跑过,
你还能在深夜的科技园看到无边的楼宇灯光在夜空闪耀。
也是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不应该就是满足于“打工者”三个字。
还记得有一天,那是个周六日,我一个人来到公司加班。
突然,一位大学同学来电,电话里得知他也在深圳,他问我:
你这么拼命加班,老板给你开多少钱?
我如实回答“3500。”
对方把我笑话奚落了一顿说,就这样你还去加班?换我早不干了。
这位同学,在大学就是聪明孩子,什么事情有好处就去做,什么事情没利益绝不多瞧一眼,当然,我非常理解他的思维和做法。
于是,后来我们也没怎么联系。
再后来,有次他在微信上突然找我,问能不能转他300块钱,我问他现在在哪,他说在龙华三和。
如果有读者不了解“深圳三和”,不妨可以去百度下,我给他转了300块之后,到现在他再也没有联系我了,当然,我也没继续问他,为什么去了那个地方。
之所以,讲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无非想告诉你们:
其实一个人选择“打工者思维”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总有一天,你要面临结婚成家、父母老去、孩子长大等种种变化,更要从一人之身成为一家之主。
那个时候如果还想着上班摸鱼、下班失联,一份工作经验用10年。
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雇佣自己的公司不负责,
更是对那些信任和支持自己的人不负责。
2.我和老板最大的区别,是我想着现在而他想着未来
这两年自己也经历过从“打工者”到更多元化的发展,在和更多的成熟职业人以及创业者沟通中,我发现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很多人都是从一个简单的“职场人打工人”,完成了身份的转变,更有思维上的跃迁。
慢慢地,我发现,很多时候原来那一套打工思维所带来的局限和陷阱,就是现在很多人的职场天花板。
这里不妨先看看“打工者思维”和“创业者思维”3个方面的差异:
①打工者思维挣现在,创业者思维看未来
打工者思维更多追求当下的稳定,所谓小富即安,一日三餐饱腹即可;
而创业者思维更看重的是未来更大的空间,甚至可以牺牲一些眼前利益。
打工思维要的是现在,一分钱一分货的小作坊买卖心态,而创业者思维要的是未来,可能现阶段很艰苦,但总比过着一眼看到头的日子强。
②打工者思维谈对等,创业者思维谈增长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在意所谓价值对等:
给多少钱,就卖多少力气。
其实,选工作的时候,考虑薪水是最正常不过的,但绝对不是第一考虑因素,而更要看你工作的平台和你跟的老板如何。
平台决定你成长的眼界,老板决定你做事的思维。
就拿选择平台而言,如果可以,一定要争取去更好更大或成长型的平台发展,哪怕人家薪水给的不高,哪怕给他们端茶送水做实习,因为你其实是在投资你自己和你的未来。
③打工者思维要回报,创业者思维谈付出
曾经有行为学家做过一个调查,在一个公司或组织里,有两种收入分配模式:
A. 大家付出的劳动都差不多,其他人拿50—60元,你拿55元。
B. 你付出的劳动比大家多一些,其他人拿40—50元,你拿65元。
你会选择哪一种?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选择了第二种。毕竟谁不想多一点收入?
行为学家由此得出结论:
个人为个人争取利益的欲望,远大于群体为群体争取利益的欲望。
其实每个人在面对利益面前想要多拿一点非常正常,甚至合情合理,但怕就怕什么都不想付出,又想得到最好的,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3.你的工作,绝不是“打工”二字这么简单
再回到这个元问题,很多人对工作能报以“打工者”思维和态度,无非只是觉得这就是一份糊口的工作而已,这里干的不爽我换下家,可很多时候跳来跳去并没有解决自身的各种问题。
要知道,你的工作,绝不是“打工”二字这么简单。
前段时间,罗振宇在2021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个山区小学的校长于海龙,在周边的几个山村贴了很多告示,招辅导老师。
为的就是弥补山区学校教资缺乏的问题,告示贴出来,一周时间,80多人报名。
你可能会有点奇怪,村里能有什么辅导老师呢?
结果剪纸的、做豆腐的、做灯笼的、养蜜蜂的,五花八门各行各业的人都来了。
就是这样一些普通的村民,大家有的,也就无非就是平日里农家谋生的本事。你可能有点泄气,以为于校长能搞什么创新呢,搞了半天好像也就加了几门兴趣课。
学会磨豆腐倒是没什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家长,送孩子来学校,不是为了让他长大磨豆腐呀,孩子将来可是要凭本事考学的,学会磨豆腐,文化课咋办呢?这不解决问题呀!
精彩的来了。
于校长要求孩子,不仅要把做豆腐出来,还要卖出去,你看,做豆腐就变成了一个很现实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下,学校里原本的各种文化课程就能被融进来了。
怎么把豆腐做出来?科学课的内容就进来了;怎么把各项成本核算清楚,各项收入**明白,算术课的内容基本上就涵盖进来了;别忘了,这些豆腐还要卖掉,卖给其他学校的食堂和周边的餐馆。那么就要写文案,打动人,语文课就涵盖进来了。
这和我们上小学时候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是不是决然不同?
你看,教育工作本来是传统工作,却总能在别人的手上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说到底,看的还是我们究竟要如何对“工作”进行定义?
你对教书负责,那就按部就班上到哪里就讲到哪里。
你对学生负责,那就抓住人性以人为本去解决问题。
同样一份砌墙的工作,有人说自己就是个砌墙的,也有人说自己是伟大的工程师。
认知不同了,自然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4.你要做的是让自己得到成长,而非不断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