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板子 想摆地摊?你可能还不配
万万没想到,2020下半年最大的黑马,不是直播带货,而是地摊经济。
这一周以来,“地摊”一词刷爆朋友圈。
很多人跃跃欲试:“我也准备去摆摊了。”
看到大家摩拳擦掌,我想泼一瓢冷水:“觉得摆地摊钱好赚,可能是你最大的错觉。”
我表妹,幼儿园老师,因为疫情影响,5个月没什么收入,家里又无存款,只得摆地摊补贴家用,
就是卖一些小商品。
“第一天赚了46元,
第二天赚了62元,
第三天赚了51元……”
摆摊还没干到一周呢,她就想放弃了。
“本以为摆摊很容易,没想到赚钱这么难,现在摆摊的还不多,以后多了挣钱更难。”
讲一个段子吧:乌鸦和猪一起坐飞机,乌鸦冲着空姐大喊:“小妞,过来,给爷来杯酒。”
猪也不甘示弱,冲着空姐大喊:“小妞,过来,给爷来杯酒。”
五分钟以后,机舱门打开,空姐把乌鸦和猪扔下飞机。
这时,乌鸦哈哈大笑对猪说:“小样,跟我学,我有翅膀,你有么?”
摆地摊也一样,别以为别人摆摊能赚钱,你就想跟着学。
昨天,一朋友很有感触地说:“我想了很久,摆地摊卖啥?想了一天一夜,发现自己什么也干不了。我开始以为摆摊很简单,深思后才发现,原来地摊是给手艺人准备的。”
确实是这样,别以为摆地摊很简单,若没有一技之长,你连摆地摊都不配。
一位香港作家、词人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你必须有一样拿得出手》,
这篇文章前几年流传甚广。
作者的一位商界朋友,去美国移民局申请绿卡,申请了好几次都没成功,但一位中国农村妇女却申请成功了。
农村妇女为何能成功?因为她申报的理由是:“我有技术专长。”
移民官问:“你的专长是什么?”
农村妇女说:“我会剪纸。”
她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然后再拿出一张彩纸,不到三分钟,就剪出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动物。
美国移民官看傻了,竖起手指,连声赞叹:“OK,OK,OK。”
这位香港作家讲完这个故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可以不会管理,你可以不会金融,你可以不会电脑,甚至,你可以不会英语。但是,你不能什么都不会!你必须要有一样本事拿得出手,这样,你就可以永远OK了。”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去年接受《面对面》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这一生短的部分我不管了,我只想做好我这块长板,然后再找别人的长板拼起来,这样就一个高桶了。”
华为招人就是这样,任正非说:“我们从来不招完美的人,完美的人就是没有用的人。我一看这个人总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没有希望。”
任正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就是说:“各方面都很好的人,其实意味着,这个人各项资质都很平庸。”
前些年,我们喜欢强调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就是——木桶理论。
“一只木桶,所能盛放的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子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子决定的。”
于是我们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短板。
在以前的传统时代,木桶理论非常有效。
但在如今这个分工越来越来细的年代,木桶理论就显得有点过时了,长板理论已经代替了原来的木桶理论。
长板理论有两大核心点:
比起短板,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的长板。
决定一个人上限的,不再是短板,而是你的长板。
所以,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事,不是去弥补和规避弱点,而是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
因为把时间花在长板上获得的收益,会远远高于花在短板上获得的收益。
最近学到一个词——单点极致。
什么叫单点极致?
就是认定一个细分领域后,就专注深耕。
不需要面面俱到,不需要十全十美;只需要聚焦这个领域,把它深耕到极致,你就能获得巨大回报。
2005年的时候,一个青年去阿里巴巴求职,面试官问:“你有什么能力?”青年说:“懂一些安全技术。”
面试官把笔记本电脑推给他,“你展示一下。”
青年快速敲打键盘。
面试官有点不屑地说:“我们的技术人员都会写代码。”
这时,青年敲了一下回车,阿里巴巴的内部网络瞬间瘫痪,就连技术人员也不知发生了什么。
面试官赶紧上报马云。
马云当即批示:“不惜一切代价,留住这个人。”
为了留住这个人,阿里开出了500万年薪。
这个青年就是吴翰清,后来的阿里云盾总负责人。
现在很多人喜欢搞副业,针对这种情况,马云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本职工作还没做到极致,就千万别去做副业。成功的最优策略,永远是单点突破。”
不求多点开花,但求单点极致。
不求十全十美,但求单点极致。
你可能会说:“凭我的天赋,做不到吴翰清这种程度啊!”
其实用不着做到这种程度,你用不着成为万分之一,你只要能成为百分之一,在行业挣口饭吃就完全没问题了。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吧,我们小区有个人叫老五,就是小区外面摆摊卖烧烤,他的烧烤就叫“老五烧烤”。
他是2010年开始卖烧烤的。
刚开始卖烧烤的时候,其实生意不太好,但老五特别喜欢琢磨,所以烧烤越做越好吃。
2013年生意就火爆了起来。
2019年的时候跟他闲聊,他说他两口子就凭卖烧烤,九年时间买了四套房。
所以,不要觉得打造单点极致很难,你只要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投入一定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容易就能成为该领域的1%。
因为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特别喜欢十三夜说的一句话:专注是年轻人最好的修养。
前几天跟一个HR闲聊时,他提到了一个职场现象:“在体制之外的企业里,很少能见到40岁以上的中年人了,尤其是45岁以上的人。”
细想的确是这样。
就拿我们公司来说,不要说40岁以上的人,就是超过35岁的也只有两三个。
于是我就问他:“40岁以上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40岁以上的人若还能留在公司,要么就是公司管理人员,要么就是公司技术大牛。其他40岁以上的人很难留下了,他们去了哪里呢?小部分选择了创业,大部分进入了传统服务行业,比如教育、物业、出租、外卖、保洁、环卫工、仓管员、门卫、卖菜等。”
HR的这番话,真的让人越想越恐怖:
若没有一技之长,40岁基本就“下架”了。
就算“下架”后出去摆摊,若没有一技之长,你连摆摊都会被淘汰。
这位HR跟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实在,所以把这句话转送给大家:
“人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本事。被时代抛弃和淘汰的,永远是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你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
人生下半场,拼的就是一技之长。
几年前看过一个报道:叙利亚战争爆发后,为了躲避战乱,一群叙利亚人逃到了约旦。
到了约旦之后,绝大多数人,只能靠出卖体力换取微薄收入。
但其中有个叙利亚人,是一个木工雕刻师,他逃到约旦之后,就做起了木雕生意,木雕生意很不错,所以他们一家过得相当舒服。
这则新闻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
“一定要有个一技之长,这个一技之长,就是你打开奇迹大门的钥匙。千万别小看了一技之长,它会在你看不到方向的时候,为你打开一条最宽敞的道路。”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喜欢岁月静好,但现实是大江奔流。”
你永远不知道“大江奔流”何时会发生,所以越早练就一技之长就越好。
在这个大竞争时代,拥有一技之长,是一个人生存的底层逻辑。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拾遗(ID:)。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你可能錯过的好文章
今日推介
《努力一点点》
最大的胜利就是胜于自己
食︱茶︱畫︱藝︱原︱創︱分︱享
觀瀾閣私藏︱ID:
長按二維**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