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面临的创业困境及解决对策 《中国大学生就业》|| 周文霞、李硕钰、冯悦: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及大学生就业困境
作者简介:周文霞(1960-),女,河北邯郸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职业心理与行为;
李硕钰(1994-),女,海南海口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职业生涯管理与职业发展;
冯悦(1991-),女,吉林榆树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发展、组织行为学。
【摘要】本文回顾发表于2019年至2022年以大学生就业为主题的中文文献。通过文献分析解读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发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点和困境。结果发现,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有:就业指导及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质量、就业现状、择业观、创新创业、返乡就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相关心理状态、就业困境、就业匹配和非正规就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包括:就业市场环境与产业结构变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支持不足;大学生自身就业准备不充分导致综合就业竞争力较低。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研究现状;就业困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就业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与此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由此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成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文献分析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发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点和困境,也是一个深入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近三年在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为样本,提炼分析大学生就业研究中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的难点与困境,以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学者们的观点。
一、论文发表数量和学科领域
在中国知网期刊库的高级搜索中,选择“主题词”为“大学生就业”或“高校毕业生就业”,依次选择期刊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核心期刊”“CSSCI”期刊进行搜索,以近三年的研究成果为时限,搜索结果表明,2019年至今,这一主题的文章共计7061篇,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章数量为409篇,发表于CSSCI的期刊数量为235篇。将期刊限定为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进行进一步分析,从文章发表的学科分布来看,58.87%发表于高等教育领域,9.89%发表于人才学与劳动科学领域,9.73%发表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从发表期刊来看,主要集中于黑龙江高教研究(15篇)、教育与职业(14篇)、人民论坛(9篇)、高教探索(8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7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4篇)、教育与经济(4篇)。
二、研究主题
对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中的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后归纳出以下研究主题:就业指导及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质量、就业现状、择业观、创新创业、返乡就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相关心理状态、就业困境、就业匹配、非正规就业。下面简要介绍大学生就业领域的热点主题。
01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搭建以及政策变迁
这一主题的文章以述评类为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存在以下六方面问题:课程内容相互割裂、就业指导综合服务平台有待整合优化、专业化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创业指导课程普及率低、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全过程课程体系,构建整合度高、精准推送的就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精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长效机制,健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人才保障机制,构建多维度评价标准,完善就业质量评价机制。[1]进行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仅依靠高校力量远远不够,应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社会、家庭“全员”协同开展就业指导,学业、职业、创业“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时间、理论、实训“全程”开展就业指导。[2]此外,学者们还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政策先后经历了公平为主、公平为主兼顾效率、公平与效率并重的调整变迁。
02
就业质量
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另一类探究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用来描述就业者整体就业状况的,从个体维度来看,它体现的是就业者对就业各个维度的综合满意程度,可以归纳为毕业生满意度、社会评价满意度、雇主满意度三个部分。还有学者将其分为单位地域、单位性质、薪资福利、在职培训、发展机会、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七个维度。[3]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学历层次、学校学习成绩等人力资本指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生源地、师生同学关系等社会资本指标都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03
就业现状
这一主题的研究多是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岳昌君等人(2020)分析了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学校背景、就业落实比率、就业分布地区、行业、单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和起薪的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此外,家庭背景、学校背景以及行业间劳动力差异也显著影响毕业生的求职、起薪和就业满意度。[4]学者们还关注了高校毕业生在求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的城际流动、就业行业结构等。李涛等人(2020)对疫情期间全国228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了综合调查,这些已就业毕业生群体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就业流向以国内工作为主;第二,就业岗位与专业总体对口率较高;第三,半数毕业生税后月薪酬集中于3001-5000元;第四,就业总体满意度较高;第五,疫情冲击下被告知解约或降低薪酬者较少;第六,成功求职的途径较为多元;第七,到岗稳定性相对较高。[5]
04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搭建以及政策变迁
择业观主题下的研究涵盖就业选择偏好,例如“慢就业”、择业标准、择业偏好以及就业预期。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慢就业”群体,郑东、潘聪聪(2019)选取上海某高校1500名在校生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显示,个体慢就业的影响因素为求学深造、职业规划、自我效能、就业质量、朋辈影响、网络媒介、家庭支持。[6]李秀玫等人(2021)对“95后”“00后”为主体的群体进行了就业态度和观念的问卷调查,有以下几点发现:第一,择业标准:趋于理性务实(发展空间最重要,收入排位在上升;收入期待普遍提高);第二,就业偏好:向往体制内,“拥抱”北上广深(体制内就业吸引力上升;211高校生青睐外企,一般本科偏好公务员,专科生最爱创业;大城市就业持续受青睐);第三,工作意义:现实责任与理想价值并重(重视家国责任,追求理想价值;211高校生最看重工作的精神价值,专科生最看重工作的物质价值);第四,后疫情时代的就业预期:就业信心低迷,就业弹性放大(物质主义取向:薪酬待遇最刚性)。[7]
05
创新创业
这一主题主要关注了大学生创业平台的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新途径,有助于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削减贫富差距及阶层固化等社会矛盾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的主观问题包括创业目的不明确、心理准备不充分、创业技能欠缺;存在的客观问题包括创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诚信机制有待健全及资金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有助于缓解当前地方普通高校的就业压力。然而,封闭僵化的学校教育体制、大学生自身创业素质的缺失是制约政策的落地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因素。为此,高校可以实施“一体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促进创新创业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一体化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积极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氛围,全面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实施。[8]
06
返乡就业创业
这一主题研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李洁、张成凤(2019)认为,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主体因素包括性别、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家庭观念因素。政府、高校、企业应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大学生农村就业解除后顾之忧,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做好大学生农村择业引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适应能力。[9]
07
非正规就业
这一研究主题,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既指非正规部门就业,也指正规部门无正式劳动关系就业,在概念操作化方面,有学者将就业状况为“自由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定义为非正规就业群体。蒋承、王天骄(2020)以2007—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发现:总体来看,女性和学历层次较低的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比例更高;社会资本层次越高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也越高;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的主要类型是灵活就业,金融业、教育行业和制造业是非正规就业的主要去向;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群体的满意度相比正规就业群体更高,但差距在逐渐缩小,而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就业匹配情况和就业起薪明显低于正规就业群体。[10]
三、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
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就业难、就业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且就业的稳定性处于较低水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岗位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就业匹配度低。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既与就业市场环境和产业结构变迁,政府、企业和高校支持不到位等外部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工作搜寻能力和就业综合素质不足有关。为此,需要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改革与创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主体对大学生就业匹配度与就业能力的调整提升功能,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预先规划并合理调整个人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期望,提升自身就业能力。[11]
壹
就业市场环境与产业结构变化客观上 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总体来看,当今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客观上导致大学生就业需求量缩减。且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环境存在差异,不同区域的城市在吸纳毕业生就业数量的能力方面相差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分布不均衡现象,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此外,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偏离。具体表现为:我国的第二产业虽然规模较大,但依然难以满足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且第三产业的发展尚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容量。[12]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不匹配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低就”等现象频发。
贰
//
政府、企业和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支持不足问题
01
政府方面
我国政府虽已出台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相关扶持政策,但由于这些政策的针对性和落地性不足、精细化程度不高,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不理想。且当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网络缺失、配套的公共就业服务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的有效性,限制了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增加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02
高校方面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这表现在: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存在不均衡、不合理等问题,且专业培养与实际工作情境存在一定的脱节,使部分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面临专业对口率低、就业机会有限等问题;高校部分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指导性较低,导致部分毕业生实践知识缺乏,专业技能不扎实,就业能力结构性匹配度不足;且高校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队伍不健全,师资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和形式单一,对于大学生有针对性的求职技能培训不足,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压力与焦虑状况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
因此,高校应加快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升级课程内容、搭建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完善就业质量评估机制,建设个性化和人文关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而有效提升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助力大学生顺利实现向职场的过渡。
03
企业方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当前部分企业存在招聘和用人机制不完善,招聘要求盲目、不合理等问题。且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和流失,导致大学生“低就”“资质过剩”等现象频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叁
///
大学生自身就业准备不充分导致综合 就业竞争力较低
01
工作信息搜集、机会搜寻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信息掌握不充分,加上市场就业政策传递机制不通畅、岗位需求信息零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增加了大学生搜集工作信息的成本,导致大学生在寻找和把握就业机会方面的能力不足。
02
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不足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态,大学生就业准备尚不充分,存在就业心理资本缺失、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所学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知识运用与转化能力较低、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不足、对于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等。为提升就业质量,大学生需充分探索就业环境,了解就业新趋势;主动调整就业观念,适应就业新趋势;同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把握就业新趋势。[13]
03
就业选择从众问题普遍、就业取向存在一定偏差
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就业取向不清晰或呈现出功利化、从众性强等特点。由于大学生尚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在追求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进而可能会改变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导致择业过程中出现过度竞争,不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学生需要在就业过程中克服从众心理,树立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提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从而找到符合自身个性特征、价值观和能力的理想职业。同时,学校、社会和家庭也需要帮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树立主体性就业意识,发挥个人自主性与创造性,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14]
总体来看,为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就业难和就业质量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架构,建立以高校教育为主体,政府和企业充分参与、支持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模式。[15]目前,需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引导作用,并充分整合企业的实习和就业资源,提升企业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建立起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在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也要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主动适应和把握就业形势变化,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涛.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12):54-57.
[2]魏彦吉.“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J].人民论坛,2020(15):204-205.
[3]王霆,何立丹.大学生就业质量政策效用评估研究——基于北京市大学生就业的调查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37-44,191.
[4]岳昌君,夏洁,邱文琪.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1-17.
[5]李涛,孙煖,邬志辉,单娜.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0):110-126.
[6]郑东,潘聪聪.大学生提速“慢就业”的服务策略[J].江苏高教,2019(2):81-84.
[7]李秀玫,向橄叶子,桂勇.在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之间—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态度的变化[J].文化纵横,2021(1):120-129.
[8]曾琳,蒋平.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与路径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8):110-116.
[9]李洁,张成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影响因素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11):313-320.
[10]蒋承,王天骄.我国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的特征、结构与质量——基于2007—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J].社会科学战线,2020(10):271-275.
[11]赵明.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9(10):67-72.
[12]鲍威,陈得春,岳昌君.青年就业扶持政策的国际比较——对后疫情时代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20(23):66-76.
[13]唐瑶.“新常态”下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审视及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61-64.
[14]刘亚斌,王磊.从众心理视角下大学生主体性就业探析[J].黑龙江高教究,2019(9):100-104.
[15]毛俊响,李润龙.三位一体架构下政府和企业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21(5):124-128.
来源 | 《中国大学生就业》
编版 | 吴洪俊(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校对 | 章杨世炜 木木 郑悦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责辑 | 宋晓菁(东北大学)赵鑫霖(武汉科技大学)
审核 | 王雨辰
终审 |羌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