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小说 服气!14岁初三女孩写出10万字长篇小说,灵感竟是偶得
《新闻法治在线》每天18:50播出
(请滑动观看)
1月8日天气:
哈尔滨 多云转晴 -20/-12℃;
加格达奇 多云 -26/-13℃;
佳木斯 多云 -17/-11℃;
黑河 晴 -20/-12℃;
齐齐哈尔 晴转多云 -22/-11℃;
绥化 多云转晴 -22/-15℃;
大庆 晴转多云 -16/-09℃;
伊春 多云 -26/-14℃;
鹤岗 晴 -20/-14℃;
鸡西 多云 -17/-11℃;
牡丹江 多云转晴 -20/-11℃;
双鸭山 多云 -14/-11℃;
七台河 多云 -17/-12℃;
绥芬河 晴 -20/-14℃
14岁时的你在忙什么?
忙着中考?
忙着打游戏?
忙着早恋?
上海一名14岁的初三女孩
写作出版了一部10万字的小说!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
这样赞美这名14岁少女钟睿莹
“少年作者也具不凡的心理剖析能力,
看着她笔下众多人物的表演,
栩栩如生,
让人数度忘记
作者只是一个14岁的孩子。”
14岁少年有何特别之处?
钟睿莹戴着一副黑色边框的眼镜,目前是奉贤区汇贤中学的初三学生。虽然只有14岁,但她说起话来充满自信和沉稳。
钟睿莹说自己从小就喜欢阅读,“从小到大,我都是浸润在文字中的,12岁那年就出版了作品集——《一路前行》,之后便开始尝试着由看小说到写小说的训练,整整三个月,不停地写,不停地改,终于完成了这部十万多字的《火》。
不仅热爱文学,钟睿莹还带领志愿者服务中队获区“十佳”中队称号、参加头脑奥林匹克大赛获全国二等奖、制作微电影获上海市二等奖和优秀奖。她是奉贤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中的一个缩影。
《火》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钟睿莹的小说是从一个未成年孩子的角度,描写了家暴的危害性,以及人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人生百态。主人公周绎最后不顾个人安危,在大火中救下了几位老人小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使其灵魂得到了救赎。
《火》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偶然,某天晚上她看到一篇关于一个作家一生的文章,因为这个作家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作家希望有一场更大的灾难让自己重生,但是后来这个作家通过写作改变了自己,这个故事对钟睿莹有很大触动,因而成为最初的创作来源。
小说的一些具体情节则来自身边同学、朋友成长过程中家庭现状的放大化,具体人物则是钟睿莹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已久的人物交织掺杂在一起的。
和大多数正处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样,钟睿莹想要对世界说说话,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她选择了用文字表达自己、证明自己。她这部小说想表达“永远向希望而生”的信念,同时也希望读者也能有不一样的感触。
《火》第14章片断
长安仍记得自己搬进这个地方的第一天。那时候他才有十四岁,母亲抱着妹妹,他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母亲打开门之后,他们就站在门槛前发出整齐地惊叹。
母亲的眼睛里映出雪白的墙壁和窗前洒下的阳光,熠熠生辉。阳光照在窗玻璃上,闪起细碎的光,那时候,每个人都在憧憬着新的生活。
母亲将包裹中的衣物一一整理好,又在四处挂她和两个孩子的照片,整个屋子隐约散发着温暖而干燥的气息。
那时候父亲刚走,对于他来说,这股气息代替了父亲以往给他的感觉,让他能得到暂时的抚慰。
当母亲把所有房间的窗帘“唰啦啦”地从中间拉到两边的时候,喷蜡的木地板上泛着光,整个屋子都是明朗的了。
他记得自己一次一次在地板上捡起妹妹扔下的玩具,一只看起来脏脏的绒布小熊或是一只粉红色的毛绒猴子。
他也记得木地板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失去了光泽,母亲把照片取下来又换上新的,父亲的形象渐渐在他心底被遗忘,然后又从书房里的照片上找回来。厨房的灯泡坏过三次,他们有两次忘记关煤气灶但及时发现了。
他记得许多片段,但他似乎不能把它们连成一段记忆,一段完整的。长安伸手够到衣柜最深处的一叠衣服,然后把它们叠好,放进床上的行李箱里,他起身去卧室,打算收拾自己能带的东西。
他从镜子里勉强看到自己。他似乎很久没有打理过卫生间了,他看到自己黝黑的皮肤,又低下头,把蓝色的劣质牙刷和牙膏都放进一个小盒子里,然后把毛巾全都收起来。
他觉得这时候的自己颇像那时候的母亲,那位丧夫之后匆匆逃离的中年妇女。她当时一边收拾着卫生间的东西,一边悄悄在臂弯上抹着眼泪。
然而那时候的卫生间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干净,整个家也保持着一贯的寂静,让他接着想到夕阳余晖。她吩咐长安要把自己想带的东西都塞在一个小小的包里,长安照做了。但是包太小了,他最终在自己的日记和妹妹的玩具之间取舍一番,最后将妹妹的玩偶塞进包里,几乎是拽扯着拉上拉链。
长安把洗漱用品放在行李箱的右下角,他把一切多余的东西都当二手货卖掉了,他和妹妹用的带爱心的瓷杯,还有母亲印着蓝天白云的杯子,床,沙发和一切能搬得动的东西。他把粉红色的毛绒猴子放进行李箱,绒布的小熊在那场火灾之后就不翼而飞了。
妹妹的脸在他眼前闪过,或者说在他的脑海里掠过。他能看到妹妹的眼睛,从她小时候时她的眼睛就一刻不停地转,她大一点儿之后就没有小时候那么好看那么机灵了。
他走进厨房,把彩色格子的手套翻找出来。他记得这是母亲的手套,这不能丢。他发现自己要带的东西不是很多,他兜转到书房去,看到一些书,他挑了五本厚薄不一的书铺在行李箱里,然后坐在床上环顾四周。
他闭上眼睛,听到了火苗发出“噼啪”的声响。
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它们又不见了。
他起身翻看长长的柜子,一共有三层,立在他的床边。他翻到第二层的时候找到一堆的照片。他用手把照片码到角落,然后把它们都捧了起来。
有些照片已经泛黄了,但他执意将它们放在扁盒子里,然后塞进行李箱。床边的小柜子曾被烧焦了一半。他买了一小罐天蓝色油漆,小心翼翼地涂抹在柜子表面。他舍不得扔又不想要带着,于是他在临行前不断抚摸着它刷得不均匀的凹凸不平的油漆面。
在离开这里之前,他将登门拜访所有的朋友。
他最后把圣诞那天买来的圣诞帽和圣诞袜放在行李箱里,花环他挂在门口。
少年写作是文学写作里
一片独特的风景。
一个人少年时的创作
往往来自于
内心不可遏制的
与世界对话的冲动,
他们能够用猜想与揣测,
渴望与期许来构建起
属于他们的独树一帜的文学空间。
这样的写作,
有时比现实更接近现实。
——曹文轩
不要小看小少年
他们的笔触或温暖或犀利或细腻
看到下面这些少年的文字
眼眶竟悄悄湿润……
没有迟到的爱
赵吉星[浦东新区清流中学·八年级]
我与外公的疏离其实是放远的线。只要他一拉紧,风筝,就会立刻折回……——题记
这个人的好,我向来是知道的。外婆曾悄悄地告诉我,每个周末的早晨,他便寸步不离地待在电话旁,为的是能在下一秒接到我的电话。可我却一直不甚在意……
那天的雨下得轰轰烈烈。也许是祖孙之间的心灵感应,在接到妈妈电话之前,我忽然毫无预兆地心悸。妈妈在那头说得含糊。我乘着公交车,赶紧过去。
路上忆起这个人一丝不苟的打扮。他外套口袋中经常塞的是我爱吃的零食。外面的水汽氤氲在窗户上,又映射到我眸中。我这才意识到这个人的重要性。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心里害怕失去他。
医院的光有些昏暗,这个人苍老的脸庞在光晕下一半落入阴影,一半浮现在光线中。我想起上次上课时看漫画《呆毛日记》被老师拎去见家长的场景。我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一溜烟儿跑到他面前,哭得稀里哗啦。那时的他安慰着小小的我,像是一把遮雨的大伞。
后来,我喜欢坐在小电驴后座站起来“指点江山”,被他狠狠地凶了一顿。
医生说老人身体没有大碍,但是需要好好调养身体。虚惊一场的我回顾着他陪伴我走过的14个年头,无比庆幸着还有以后。
外公醒了,想要去走走,外婆要陪他。我看着他无意瞥来的希冀的目光,记忆的蝴蝶蹁跹而至。曾经几时,我也叽叽喳喳地扯着他的手走过一个个早上,午后,傍晚……
我把头扭过去,略有僵硬地说着我去,窗户映着彼此灿烂的脸……我和他缓缓走在这条路上,我抓住他的手,一如抓住时光的片尾,我突兀地想起他做的红绕肉,那种父母烧不出来的味道。我想起在电话里向外婆说想念这道菜,他隔日就送了过来。
这条路很长,我想到了很多;这条路很短,让我想停留在此刻。曾经两个渐行渐远的影子又被无比亲密地连在了一起。
这个人的面部线条在此刻柔和了不少,他的身影在视线模糊间变成了一棵老树,一棵以爱陪伴着我的树。我和他一块走着,心里庆幸着我的爱还没有迟到。陪伴我的这个人,换我来陪伴他吧,我的外公!
2018年10月27日下午,
马女士晒出女儿的一篇作文,
感动了很多朋友……
爷爷做的菜
爷爷做的饭是全天下最好吃的美味佳肴,也是独一无二的。
忽然有一天,健康的爷爷得了脑梗,虽然现在恢复了很多,但当时爷爷的记忆力是越来越差。他会忘了关火,引发了厨房火灾,当时的爷爷内疚得像个小孩,眼神里也没有了往日的坚毅,接着出门忘带钥匙,把自己锁在外面,水龙头不关,流得满地的水……
有一次,我到爷爷家去吃饭,爷爷心疼我非要给我炒菜,当菜端上来,我尝了一口,天呀!基本上一点儿味儿也没有,爷爷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盘中的菜,好像记起了什么,感到十分内疚,可我不想说出来哪里味儿不对,也不想伤了爷爷的心,安慰他说:“菜做得非常好吃,味道清淡,我这两天不太舒服,刚好不能吃盐。”爷爷听完我的话似乎好受多了,我开始津津有味地吃完无味的饭菜,并且把菜吃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