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数据未拉取取款不了 小红码,捅出了2个月前的马蜂窝!
一切以官方消息为准!!!
河南村镇银行疑似暴雷的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银行以系统升级为由,长达两个月不让40万储户取款,涉案存款高达400亿。
后来银监会甩锅,地方政府甩锅,现在更是一团乱麻;
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发生这种事情确实让人冒火。
更让人冒火的是,郑州又以红码的方式限制储户到郑州维权。
据媒体报道:
几天前,家在湖南娄底的艾女士,想去中部大省取回她存在几家村镇银行的钱。
6月11日,她做好了核酸,又在目的地相关APP上提前报备了自己的信息。第二天一早,她搭上了G84次高铁。
地球人都知道,今年4月,中部大省几家村镇银行的储户们突然取现困难,随后监管层通报这几家银行的股东涉嫌勾结内外,非法揽储。
涉及40万储户、400多亿存款的案子里,有艾女士的30多万。
但是,艾女士到中部大省的省会中州市,入住酒店没多久,警察叔叔和防疫人员就敲开了她的门,在登记了她的信息后,他们很热情地问艾女士:
来中部大省干什么?
艾女士如实告知自己是来取钱的。没过多久,下楼吃饭的艾女士发现,自己的健康码,红了。
接着下来的,又是一番“**操作”。
湖南娄底,不是中高风险区域,艾女士来中州之前也报备了,48小时核酸证明没过保质期,最关键的是事儿还没办,上来就给她“精准”赋予了“红码”,而且特地告诉她:
只要离开中州,就马上给她转成“绿码”。
除了艾女士之外,还有家住深圳的小南,家住北京的老张,甚至远在东北的老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中部大省那几家村镇银行的储户。
不管他们是否一直处于低风险区域,不管他们本地的健康码状态,只要他们一旦计划赶赴中州,一旦有了点行动,比如报备,比如购票,只要信息一上传,健康码立马变成红色。
媒体这个新闻一发表,瞬间刷屏。
疫情两三年来,人们最担心的已不是疫情,而是防控疫情的手段,比如健康码,捆绑了个人太多的信息,一旦离开这个“码”,一旦这个“码”被变成红色,轻则集中隔离,重则寸步难行,回不了家,住不了店,坐不上车,吃不上饭,哪里都去不了,啥事都干不成,说句不好听的,饿死都有可能。
人们最害怕,这个健康码的后台,一旦别有用心的人掌握,让你好好的码变成他们想要的颜色,立马能让你生不如死。
中部大省这番“**操作”,由于过于离奇,过于跌破底线,瞬间上了热搜第一。
网友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健康码的公信力不容随意践踏,它也绝不可随便用作限制特定人员流动,否则,不仅会损害健康码的威信,影响公众对防疫措施的支持,更直接违反了防疫的相关法规。
有的说:如果将健康码的防疫目的拓展到其他方面,甚至演变成‘社会维稳码’,首先违背了健康码本身目的的正当性,也违反法律规定。其次,在赋码过程中人为干预系统添加一些无关因素,属于简单粗暴的滥用权力行为。
有的说:这是健康码的新功能吗?中部大省人厉害,中国人又学一招。
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侠客岛》发表评论说:
给维护正当权益的储户赋红码,不知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主意,更不知这种明显有违常识、法治、公理的操作,怎么就能堂而皇之地施行!
连胡锡进同志都看不下去了,对其老家有关部门这种做法,他在微博上说:
“作为一名老媒体人,我想提醒,各地的健康码只应用于纯粹的防疫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被地方政府用于与防疫无关的其他社会治理目标,这一规则各地务需坚守。如果有哪个地方为了其他目的通过调控健康码阻止特定人员流动,这显然违反相关防疫法规,也会损害健康码的威信,损害公众对防疫的支持。这对我们的整体社会治理是得不偿失的。”
看来,中部大省算是把健康码的多重功用给玩明白了。
现在,大家亲切地称中部大省健康码是:
储户码。
网上,有人长叹一声:
这么好的手段,唐山要是早点学会了,那几个小混混哪还能到得了江苏啊?!
红码一出,天下太平。
郑重建议,给中部大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应该颁发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科普一下河南村镇银行的事情
好多人对河南村镇银行的事不了解,也有误解,讲一些了解的信息。
消除误解。
媒体上宣传的是3-5家,实际上应该是河南4家+安徽2家+河南1家,共7家,安徽2家用户数量少,当地也在解决,提到的较少。
河南4家(许昌农商行旗下的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是相同大股东以及相同的技术平台。
另外河南1家是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没有线上系统,但也有骗贷等违规造成资金问题,无法取钱。
1、现状
部分媒体讲线下业务一切正常,实际情况是:
凡是线上渠道的都无法取款,包括官方小程序,app, 合作的第三方平台度小满 国金所 360 小米金融等。
线下的网点有营业,外地身份证不给取款。本地人活期线下存入的可取,线上的,定期的不给取
2、原因
涉案,是银行高管股东等互相勾结
用真的手续做了一套假系统,说白了就是自营的小程序,以及和百度 国金所 360等平台的合作都是进的不受监管的账户。
这个是国内新中国以来首次的。
真银行的人拿真手续跟外面公司搞了不入真账的平台。
调查中透露出来的信息账目非常混乱,貌似有内部人把正常转入的钱再转出再以自己名目转入拿高息。
较新的数字是涉及397亿。
另外村镇银行是没有卖理财产品权限的。
大量的钱没入账,入了股东控制的账户,(有消息称有几十亿入账了)然后就随意折腾了,具体折腾手法不知,钱大概率都没了窟窿大概400亿。
第三方平台据信应该是拿了大量佣金。
3、各方视角
用户端看所有的一切都是对的,有认证,有转账或者支付平台扣款,有存款协议,用户认为是存款。
微信平台认证正常,大家也可以搜到。
随便提供一家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银行有系统能查账户信息,有400电话,有客服服务。
银行现在否认线上渠道,没入银行账,不是真正的存款,正常不管是转账的还是支付平台扣款过来的钱银行端要上报人行说客户下面有多少存款。
但这几家都没有上报,当然也没有支付对应的存款保险。
4、性质
这些钱的性质跟P2P不同,跟买理财不同,跟存入银行后被内部取走了也不同,跟飞单也不同。
跟包商倒闭不同,跟伊川也不同。
这种犯罪方式是前所未有的, 真银行的人,股东一起拿真手续做了不符合银行业基本规则的事情,完全置监管规定于不顾。
从用户端来:看这些钱就是存款,跟xx公司没关系,也不认识,也没有协议, 看到的所有内容都是存款。
有卡号,有网开二类卡,也有京东支付充值的,甚至有不少是柜面开的一类卡。
5、官方公告
时隔2个多月,现在当地zf没有公告。
银保监会曾表态,作为官方暧昧的说银行股东涉嫌犯罪,正在调查,只说保护合法存款,不予回应哪些算真实的合法的,也没有直接讲是银行的问题。配合当地zf进行处理。撇清了自己责任,未提过自己监管的问题。
近期接连发了几个监管的规定,都是针对这次事件的。
调调是银行股东-新财富公司非法吸收公众资金,定性很重要,还没定,但没说是银行人员职务犯罪,不是存款不入账罪等(这种调调容易引起储户的巨大担心和意见)。
官方还在称调查,也说依法保护合法合规的存款,但不明说具体哪些是。
善意推测是在调查在筹钱,恶意推测是在甩锅,防止储户群体性事件。
6、媒体和维权
存款保险?银行资产不足以填这个坑,人民银行控制大几百亿的存款保险,人行曾表示高度关注此事,也有消息说人行明确表态不兜底。
正常需要地方解决。多家媒体都有跟进和报道。光明网和人民日报都曾发文:村镇银行再小,也必须保证存款安全。
现在郑州维权很厉害,很多储户都是看银行的牌子来的,投入的资金也很多、很惨。有些分散投资到了以上4、5家银行。。。
最终怎么解决还不清楚。
7、影响
现在好多村镇银行和网上银行取款大量增加,但没达到挤兑的程度。
有银行主动给客户发消息说可以提供存款证明,讲自己缴纳了存款保险等。
8.后续
银监会的通稿,也不转述了直接列一下:
2022年5月18日:4家村镇银行股东河南新财富集团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及资金掮客等吸收公众资金,涉嫌违法犯罪,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
针对这一事件,银保监会与人民银行持续关注,责成河南银保监局和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切实履行属地监管职责,密切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稳妥处置。
目前4家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存取款业务正常开展,凡依法合规办理的业务均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银保监会与人民银行将密切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严惩金融犯罪,依法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我圈了重点。
整篇通告内容,既没有明确三方平台的范围,也没有告知储户的处理方案及时间。只官方的阐述了三个观点:
1、这事河南自己搞定,中央不出面;
2、河南新财富股东涉嫌违法,在搞非法吸收资金;
3、储户要掌握自行甄别能力,不要贪图高利息,免得上当受骗;
总而言之:加油。
任何借口拒不兑付行为,都是耍流氓;
在没有发生这件事之前,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把钱放在银行最安全,毕竟大清朝已经灭亡111年了,没想到在我天朝还能发生如此公开且毫无诚信的事件。
话说回来,
储户将钱存入银行,只要银行开具了存单及提供出正规的转账流水,银行就应该履行兑付承诺。
河南新财富股东违法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理应由银行自行承担,和储户存款有什么关系?难道银行股东在给银行投资入股带来收益的时候,也会分羹给旗下所有储户存款的百姓?
既然这样摆烂的处理方式已开头,那以后崩塌及受挤兑的肯定不单单是河南的几家村镇银行,因为人人都是潜在受害者。
以支付宝为例,一旦企业出事系统“升级”,几乎所有用户都会失去“有效凭证”,官方以无法确认你实际存款证明为由,拒绝给你提供一切法律赔偿;
并会给你按上一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定罪,反正股东犯罪,储户买单,银行是不会承担任何责任的。
这并非危言耸听,损失不受法律保护,这一套操作见得太多太多了;
例如:中国恒大400亿的理财、2000亿的商票均出现逾期不兑付情况;
而好巧不巧的是许家印,也是河南的。
9.问题:
是银行还是股东?配合处理?哪类算依法合规的?怎么保护?注意看也没讲是银行,因为银行吸收公众资金/存款是合法的,也没有讲吸收的是存款。有人讲这些实际上是吹风,很多名词都有不同的解释法。导致了成规模的维权行为,因为没有反馈可能就会按非法吸收公众资金定性。追回本金就会非常困难。
异地揽储?
原则上是不合规的,但也有破的方法。比如储户自己过去存了就不算人家揽的了。很多小点的银行都这么搞。
去年监管初更严格了,就搞了自营的小程序,app群发消息让人通过这个平台来存。就不算揽了吧。
严格来讲这些都算打擦边球,应该不发生,但是也有些借口能解释。
有些当地线下用户也被转到了线上,现在也不能取钱。
抓人了吗?
这么大个事情当然要抓好多人,银行的高管基本都端了,还有许昌农商行(背景是许昌财政,问题非常多),新财富,技术公司,资金掮客等。
曾经被人挖出过许昌农商行的一个负责人讲许昌农商问题很大,需要引爆下面的村镇银行才能保上面的平安。
新财富的实际控制人吕奕逃到了境外。
高息和利益?
说几类受影响的用户,a、是通过第三方平台,早前买的几年期定期,年利率一般4%-5%左右,还在平台存着;b、过来买短期7天之类的存款,名义利率不高,额外能拿些大米白面的;c、本来已经出来了收到短信以及银行服务打的电话邀请通过线上渠道存款的,一般年利率也是4%多一点;d、其他有办过线下一类卡或者其它业务的。
小银行拉储成本本身应该是比较高的,行业多少不清楚,人家为什么到你小银行来存钱嘛,不就是利息高一点点么。
通过第三方平台的基本要通过第三方充值入金。b类可简称大户,通过网上开二类卡,然后通过大行一类卡转账过来,一般金额比较大。
出问题之初,几类客户之间有互相攻击。
比如大户取钱太多导致挤兑小户也没法取了。大户综合利息较高有原罪。
后来发现第三方平台暗地里拿的提成非常高,普通储户也是第三方平台赚钱的工具。
后来第三方平台声音也小了,也有让他们吐出收益甚至承担本金的说法。
随着信息批露。第三方平台屁股大多不太干净。
事发某天,百度的度小满匆匆把李Robin从法人代表的位置上换了下来。
滨海国金所是人寿旗下的,据说要买保险才能有买这种存款的额度,相当于不少利息还要进人寿。
利息没有具体数字,每个人拿到手的利息也不尽相同,综合成本高的估计在10%+,小银行的成本应该也差不多这样吧。
银行这头设计了全面的产品线:喜欢高息的我额外送你米面,觉得平台靠谱的我使劲补贴平台,喜欢定期的我就弄3、5年定存的。
整体来说储户是风险偏好偏低的,并不是奔着理财、甚至高息来的,前提是银行+存款,不认识其它公司没有电子或线下的协议。
新财富?
新财富几个月前注销了,怎么注销的?为什么能注销?
也是疑问。
有的用户是注销之后入金的,公告里没有提到怎么定性。
其它乱象
有羊头把用户资金聚一起买赚利差的,这次会折。
有罪名: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等。
据说内部账目非常乱,很难把正常用户的钱流向以及有问题的资金区分开。
有内部人员把钱搞出来赚高息,比如你账上有100看着也是有100,5%的利息。
其实别人拿出来,自己入100,拿10%的利息,或者是把存款质押,把钱再存入。
具体的咱也不太懂。反正乱乱乱。
关于卡号真实性、关于入账与否
储户都有自己的卡号,卡号似乎也存在问题。都会获得一个自己名下的,前几位是银行编码的,整体符合银行卡校验规则的卡号的。
据说转账进来延时长以及转不过来的情况。
有人分析有些卡号是假的,另外银行入账是手工人工入账的。
大户大额的钱是通过大行卡转账进自己名下的一个卡号上的(这部分证据性更强一些)。
有些通过充值的只能证明进入了银行账号的资金池中,具体记没记到个人账上不清楚,大概率是没有。
开通银行卡及有资金入账,银行应该上报人民银行,这部分应该是没有报。
村镇银行可以手工处理账务,也就是说进来的资金人名卡号对不上,银行也可以说正常入账的。
用户的卡号到底是否真实现在其实没有办法确定的:银行不给查,人行不对个人开展业务。
现在转账进不来,以前转账能成功也不一定说明正常。
存款保险?
这次受影响的用户大概率是没有买保险的,应该是不赔付的,能不能特事特办呢?
据说人民银行明确表态不兜底的。
存款保险共大几百亿额度,这次坑要300多亿,中央级的部门肯定是不愿意介入的。
另外存款保险的触发条件是银行破产或被存款保险机构接管才触发。
之前绝大部分遇到问题的银行都是发起行介入,收购重组等方式解决,历史上的问题包括包商,个人的存款基本上是兜底赔付的。
有小户说破产得了,50万够赔我的,但50万的这个说法实施挺难。
这次事件的特殊之处
银行从业人员和股东突破下限,无法无天。
通过常规方法判断是否金融机构官方的方法都失效了,看认证不行,线下开卡不行,打电话确定不行,转账不行,大平台扣款不行。
调查犯罪影响正常储户长达一个月以上,以前不管银行内部有人犯罪还是银行倒闭重组,基本没出现对储户有长时间影响的。
普通用户存个钱现在需要去打横幅,甚至被人强制到小黑屋里学习信方条例。
这次具体怎么解决还要拭目以待,如果解决不好,可能动摇金融的根基,特别是经济下行的时间,影响非常不好。
如果乐观的想,对于没搞过各种**操作的普通人来说,还是很可能拿回自己的钱的。
400亿从何而来?
上述内容来自通稿,此次涉案金额在多少?多方消息显示,接近400亿(397亿元),涉及到银行数量为7家。
400亿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从业务常识和逻辑来看,如果不依赖第三方平台,对于地域性极强的村镇银行而言,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吸收如此多的存款。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村镇银行何德何能吸收到如此多的钱?
答案直接指向了互联网公司旗下的三方平台,其中代表有百度旗下的度小满、360金融旗下的你财富和小米科技的天星金融。
根据兽爷的报道:400亿涉及到的储户数量在40万户左右,人均10万左右。
很多当事人表示,“存进来”的这些钱一般而言是通过两个渠道:银行自己开发的小程序或者诸如度小满、360你财富、京东金融以及天星金融为代表的三方平台。
很多人之所以选择这几家银行的存款,主要原因就是高息,而且明确表明为存款,白纸黑字的电子合同自然让投资人放心。
加上很多人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片面解读,不约而同把金融限定在了50万及以下。在这个过程当中,三方平台本质就是一个导流的角色,执行的也是平台的功能,是一个代销的角色。
在吸收存款方面,村镇银行与大银行存在着量级之间的差异。但是在互联网贷款出现之后,这一差异和劣势却被极大地收缩甚至处于“同一起跑线”。存款产品因存款保险的加持、相对的高收益和低门槛,受到广大稳健性投资人的追捧。
在巨大的财富保值增值需求的推动下,叠加互联网平台的高歌猛进和资源倾斜。短短几年的时间,互联网存款达到了万亿的规模的时候,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恰逢蚂蚁IPO折戟不久,彼时的金融监管已经开始全面趋严,对异地无实体网点的揽储行为予以了禁止。
这些属地经营的银行,通过互联网存款,插上了“规模”翅膀,用高息疯狂揽储。当一家银行的存款规模远超银行贷款,何以保障利息支付和存款安全?
大银行理财经理各种送礼物各种赔笑脸才拉倒的存款,被这些银行的互联网渠道轻轻松松抢了过去,本质上就是不对称竞争。背后的推手,是互联网三方平台。
2021年1月15日,央行下发通知,明确提出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的存款业务;还禁止银行进行跨区域揽储。也就是那个时候,互联网平台纷纷下架类似的产品,还砍掉了对应的业务条线。
笔者清晰地记得,当时央行稳定局局长孙天琪发表过一篇文章,其核心思想就是:“金融活动必须持牌经营”。
原话是平台已成为银行网点服务的线上延伸,这类平台没有相关业务的金融牌照,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实质是“无照驾驶”开展金融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
相关措辞,已经非常严厉。
但是部分村镇银行已经深陷其中,如同吸毒者一般,怎么可能随便停下来?部分投资人也对监管的规定不屑一顾,认为不给自己一个“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机会,而是继续加大购买金额。事后来看,孙的讲话是对储户的保护。
河南新财富的乱象不是一天两天,不过众多人的核心点在于,事件的性质。
用户的钱到底是不是存款?
用户们担心存款被定义为非吸或者非法集资,而平台更担心一旦定义为非法集资之后,他们要付出的可不是几大毛。虽然他们也很委屈,有牌照、有存款保险,但流程和渠道合法。
最倒霉的,还是储户。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这次事件是一个大大的警钟。互联网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规模。这为互联网平台做大互联网存款规模,提供了基础;但是互联网平台的经营者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是,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而且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以互联网思维做金融,短期是可以做大规模,但是风险也在同一时间集聚。一旦出现风险或者挤兑,将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据兽爷报道,当年度小满眼红另一家的规模,立下军令状要在多长时间超越。信誓旦旦的背后,是对风险的无知。事已至此,不知道此时的度小满们,作何感想?
绝对不能简单以贪图高息来否定这些储户,共情必须要有的。毕竟这是银行正规牌照、白纸黑字写的存款,不是所有人都有强大的抽丝剥茧的能力,隔行如隔山。
对汽车了如指掌的人,可能连银行的分类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谈规避新财富集团这样的公司了。
此次村镇银行事件,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短时间就能决定的,需要时间。如今新财富的吕奕已经出逃在外,不知道他和武汉金凰的贾老板是不是师出同门。
但是对于度小满、360你财富而言,这次事件一定是一次警钟!互联网平台如果不敬畏风险,不自知金融,为了规模而肆意扩张,终将是对自身的反噬。
用红码限制储户维权取钱,用黄码限制拆迁诉讼开庭,河南着实把健康码玩溜了。
所以,现在必须参照公安系统法律法规政策,从人身自由的高度,尽快制定一套关于健康码的程序、申诉、追责等规范。
而河南这次也别瞎扯什么大数据系统原因,也别想捂,捂只会引起更大的反弹和反噬!
必须对整个决策链上所有相关人员进行撤职和追责!
而且要按照公安系统随意抓人的尺度,进行严厉追责!
滥用权力,随意限制人身自由,远远比唐山流氓群殴女性的性质更可怕!毕竟,唐山流氓群殴事件,只是一时一地,但健康码滥用这事儿,要是扩散开了,就是核弹级别的社会巨震。
河南省开的这个坏头,不及时制止和追责的话,各地都会有样学样,那整个社会就乱套了。
只要想想,不知道哪里的什么人,就可以随意给你赋个红码,给你戴个“电子镣铐”,还有比“随意抓人”更可怕的吗?
河南健康码被人为赋红,一直在朋友圈刷屏,网上各种批评漫天飞。面对诸如“健康码成为良民证”之类的斥责,其实,我都希望这事能是个假新闻。
因为我也无法相信,河南真有胆子把事情玩得这么大。
为了不让观点跑在事实之前,我至少梳理分析十余家权威媒体的细节报道。各位,有图有真相,有人有故事,红绿人为交替,细节铁证如山。
事已至此,在我看来,基于公权力最后的体面,这口锅再难背,也得来背,而不能再糊弄民意了。
然并卵。最终,面对一层一层的甩锅回应,面对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我是彻底震惊了,权力颠覆了我对公共伦理的最后希望。
郑州大数据管理局先是这样回应——此种情况属于郑州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并表示,郑州疫情防控指挥部下面有一个社会防控部,是健康码管理的直接机构,制定赋码的规则,赋码、解码由该部门负责。
郑州市二七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后来这样回应——至于有关人员赋红码的情况,是由于他们在先前没有做好报备工作。只要您报备过后,如有异常,您所在的社区会跟您进行联系;若没有联系,则说明您没有什么问题。
将绿码人为赋予为红码,只要有起码的公共常识,这个锅已经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确实太大了,很多人都背不动。
但是,背不动也得背呀,这已经是权力最后的体面与救赎了。
然而,现在,背出这样的寂寞。直教我这样的时评写手,无奈想转型去写柳词了: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我的寂寞,是因为你的无敌。在这样的夜晚,无敌的你,又一定可以扭起腰肢,这样自我陶醉地在唱着:
无敌是多么 多么寂寞 无敌是多么 多么空虚 独自在顶峰中 冷风不断的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