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微商推广公司好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变成了公司的广告位?
自从微信推出“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后,用户可以在随手分享动态的同时,给自己的隐私上一把时间锁,选择朋友圈动态可见范围是“最近三天”、“最近半年”或是“全部”。
早年微信刚推出后,一大批年轻人从 空间转战微信朋友圈,在朋友圈中畅所欲言。而现在的朋友圈似乎有些变了味儿,成为经营人设、推广品牌、微商代购的广告页。
越来越多人选择把自己的社交动态锁起来。我们采访了几位限制了朋友圈可见时间、对朋友圈严密分组的对象,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因为朋友圈受到过伤害。
“三天可见”,折射出现代人的社交困局。你的微信好友中,是不是也越来越多人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你看到的朋友圈里,又有多少是分组后专门为你“私人定制”的?这期小酒馆,我们就请几位职场朋友们聊了聊朋友圈里的那些事儿。
某创业公司市场部人员
漏发朋友圈也是错误,还要写说明
以前我觉得朋友圈是个人的喜怒哀乐,现在朋友圈变成了工作考核了。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领导突然下了个通知,从奖金中划出300元钱作为“发朋友圈考核”——每天发够10条关于公司的朋友圈才能达标,转发数量不够考核就不达标,300元考核奖金就不予发放。
说实话,我对这样的方式非常反感。但是我最反感的是另一条规定——如果哪天漏发了朋友圈,还要写书面说明。在说明中写自己为什么漏发了朋友圈、并承认错误、如何改正……
漏发自己的朋友圈也是犯错误?现在我的朋友圈已经完全没有人看了,每天例行转发一些和自己公司相关的文章,对谁可见与不可见已经没意义了,所以根本无需屏蔽谁。
如果说我还有什么愿望,那就是真想辞掉这“漏发朋友圈 还要写说明”的工作。(记者 刘景丰)
不想朋友圈被工作“染指”的职场新人
被迫发公司的推广文章时,只设置领导同事可见
好友约等于同事/合作伙伴的微信已经不是私人领地了,为什么朋友圈也要被工作占领?
作为一个职场小白,我经常被领导要求在朋友圈转发一些公司公众号的推广文章,其实还挺无聊的,但又无奈于领导的**威。我只好转发朋友圈时只勾选领导同事的分组,这样领导既会知道我发了朋友圈又不会发现我只是对他可见。感谢分组这么伟大的发明!
其实这么做真的是下下策,我不希望大家只是把朋友圈当作一个广告位,我只想随心所欲地**我的生活,写一点灵光乍现的想法,发几张取悦自己的摆拍。
最重要的是,我发一条公司广告,除了领导,又会有几个人看啊。(记者 蓝予)
日更十几条朋友圈的媒体人
才不是“微商式新媒体人”,你们又不付钱
因为工作原因加上个人爱好,我每天都会看几百篇文章,觉得好的文章都会摘取一些精彩观点发朋友圈,有时再写点自己的想法,基本上一天会发十几条朋友圈。
很多好友会在我的朋友圈给文章反馈,发表他们的见解,还有很多人把我的朋友圈当作文章筛选池,这些反馈确实让我更加喜欢更朋友圈。
但最近有人调侃我是“微商式新媒体人”,我自然是不爽的,我的朋友圈是自己的,我发我的,别人不看或者拉黑都没关系,毕竟没有给我付钱。
虽然我的朋友圈大多都是文章链接,我也设置了半年可见。因为我朋友圈内容那么多,翻到一个礼拜之前手指都会发酸,如果有人会翻到我半年前的状态,肯定是不怀好意,想要查我的什么隐私。
在朋友圈分组这件事上,我一般会把同事屏蔽掉,其实想把工作和生活分割开来,我向来把朋友圈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域,不想让同事知道我的生活。
但也遇到过尴尬的事情,有次我屏蔽同事发了朋友圈抨击一件事,没想到领导跑过来说,她对此有什么不一样的意见。我就很懵,她说是有人发群里了,还问我是不是把她屏蔽了,我只好回答是把同事屏蔽了,她也没办法说什么。毕竟这年头,谁没有过屏蔽同事的朋友圈啊。
我觉得朋友圈就是一个社交软件上的展示板,发什么看什么屏蔽什么都是自己的选择,只是一个工具罢了。(记者 蓝予)
某创业公司媒介经理
专心地塑造一个职场人的朋友圈
我之前在一个家小的媒体工作。大概3个月前,转来现在的这家创业公司做PR。说实话,我们做媒体的人很快就能适应这份工作。
但唯一让我觉得很难受的是,我的朋友圈不再属于我自己了。之前,我经常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关于自己生活的东西,比如看了什么书,去哪里玩了,听了什么歌等等。也可以说比较文艺了,就像是一个正常人的普通生活,也符合朋友圈的定位。
但当我进入职场之后,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里不像媒体的环境那么自由,你已经是职场中的一员了,你做事情需要职业。
做了PR之后,我的微信新加了有两三百号人,有拜访的客户,也有客户帮你拉的其他“朋友”。
当然,理论上我是可以将好友分组,其实我也简单分了几个组。我是可以对着不同的人群发不同的朋友圈。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当你每发一条朋友圈,就要考虑这条朋友圈谁可以看,谁不可以看。哪些是你生活里的朋友,哪些是你的工作伙伴。我需要不停地去做这种区分。
倒不是嫌麻烦,最大的问题在于时间长了,你会觉得自己很“假”。发朋友圈是单纯为了表达而表达,不够真诚,甚至会觉得自己有点恶心。
后来我就想,既然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干脆我就放弃朋友圈好了。自此不再用朋友圈去**自己的生活,而是专心地塑造一个职场人的朋友圈。然后被很多人忽视的微博,以及其他的一些新兴社交软件,就成了我的自留地。
在那里,我甚至都不会在乎有没有人看到、有没有人点赞,就是老老实实的**自己的心情。熟悉你的朋友,自然会找过来,也不会介意你的朋友圈已经沦陷,变成了一个职场狗。
虽然很少发有关自己的动态,但我还是会刷朋友圈。因为里面还是有一些你的朋友在,他们仍然会在里面比较直接痛快地去表达自我。我敬佩他们,也羡慕他们,因为我做不到这一点。(记者 薛星星)
某科技创业公司市场负责人
朋友圈变成了我的“工作圈”
我之前朋友圈都没有设置分组和可见时间,因为我一直都大大咧咧的,当然了,主要还是懒。直到有一次,发现小学同学刨坟一样翻出了我四年前的发在朋友圈的照片,还剪辑进了小学纪念视频,发到了同学群里。比起其他女同学各种美美美的照片,我那张没化妆头发乱糟糟嘟嘴卖萌的照片简直让我想撞墙。当天,我花了一晚上时间,把2000多个好友一一严密分组,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这是让我感到安全的时间防线。
这中间还有一件事儿。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在大学同学可见的朋友圈里经营着一个白富美的小资青年形象,经常晒一些加了滤镜的美食、对生活的各种感悟或者旅行的美照。但她分组的时候可能一时手滑把我分进了她的微商群组里f,有一次几个同学小聚,我偶然发现同学中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她在推销某产品,我还被其他几个人嘲笑说我可能是她判断的潜在用户群体。
微信朋友圈早已经不是展现真实生活的地方了,大家在朋友圈精心经营人设,自从亲眼看到有个朋友为了发一束花的照片,编辑了一个小时文案之后,我对在朋友圈里发个人动态彻底失去了欲望——既然我不擅长经营人设,那干脆就放弃吧。我现在就只在朋友圈里转发一下工作内容,朋友圈变成了我的“工作圈”、“代购圈”。
我也不是没有其他抒发渠道。早年我从 空间转战朋友圈,现在我现在更倾向于在微博上分享当下的心情。比起微信,微博上的关注对象社会关系更远一些,相对也更安全一些。(记者 蔡浩爽)
某互联网公司的新媒体运营
我以为发吐槽加班的朋友圈只要屏蔽老板就好了,没想到……
设置的是半年可见,本来是一直可见,并且对公众开放。这是因为我觉得我的朋友圈并没有太多情绪化的东西,只是**、分享我的生活。
但是有设置分组,分组的人一般都是工作上的人。因为有时候会忍不住吐槽工作上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时候分组就非常有必要了。之前也发生过一件尴尬的事情,就是我吐槽上司让我加班到凌晨三点的朋友圈,对上司设置不可见后,又被别人截图发给了他,导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
发朋友圈的频率完全看心情,有的时候一天一条,但是一般更朋友圈的频率可能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这个完全要看我有没有想要**的东西吧。
经常刷朋友圈是肯定的,几分钟一次吧,它只要有红点,我就犯强迫症。
对于某些人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我觉得尊重他们的想法,但是有时候不是很方便。比如说,有的朋友外出、旅游的时候分享过的某些好吃的店,有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也想去,但再去找的时候发现已经找不到了,这个时候就还蛮遗憾的。(记者 万珮)
某匿名白领
之前觉得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矫情,现在自己就是这样
我的朋友圈之前都是设置半年可见,因为以前的“黑”历史不想让现在以及未来认识的人了解。哈哈哈当然啦,是开玩笑,就是年轻幼稚时候的我不愿意让后来的人看到吧。
当然有分组,我特意数了一下,20多个吧………除了家人、老师这些通俗分组外,因为自己待过的公司太多了所以按公司也分组来着,还有初中同学,高中同学,甚至有些:永远不给看、绝对不能看分组。不过,自己认定的好朋友们,他们不在任何分组,就是说无论我发啥他们都能看到。分组的意义也不过就是工作内容、私密内容的可见对象不同来决定吧。
这样分因为方便呀,反正我在哪家公司,现公司的同事就看不到我除了工作以外的朋友圈。我都这么认真分组,怎么可能会出现尴尬的事呢?你瞧不上我智商嘛!
以前看到别人朋友圈设置三天不可见会不爽,觉得设置成这样的人真矫情,现在我就是这样,所以,没啥看法了。现在,我巴不得停用自己的朋友圈,让大家都看不到。这样做大概是想关上自己的门,除非我主动向你敞开,否则,我的世界不需要别人参与。也是觉得,自己要学着适度冷漠,不能对谁都那么好,我的好可是很珍贵的。(记者 唐亚华)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