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钱取不出来 河南村镇银行“爆雷”400亿,通过这件事我们应当知道这几点……
近期,河南多家村镇银行被曝无法提供取款业务,涉及资金达400亿,震惊了很多人,也牵扯了很多人。
这可是大家最信赖的银行啊,怎么会出这档子事儿?
我们一起来捋一捋事情的始末。
我的钱为什么取不出来了?
今年4月中旬,包括河南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等在内的多家村镇银行,接连公告「系统升级」,银行存款无法取现。
受到影响的储户数量约40万。
5月18日,银保监会与人民银行持续关注河南4家村镇银行线上服务渠道关闭问题,已责成当地相关部门履行属地监管职责,密切配合地方稳妥处置。
随后,一些抵达郑州沟通「取款难」的储户,发现自己没有出境相关行动,但健康码突然变红。
一些没有去河南的储户健康码也变红。
6月17日,郑州纪委纪检委启动调查问责程序,调查违反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办法的乱作为。
据媒体报道,一家名为河南新财富集团的企业,在此次事件中逐渐浮出水面。
目前,官方的回应是:此事件涉嫌非法集资,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事已至此,后悔也罢,愤怒也好,大家目前最关心的就是,钱还能拿出来吗?
钱究竟还能不能拿回来?
我们都知道,我国有「存款保险制度」,存款金额一旦损失,可以得到最高50万元的偿付。
虽然这些银行都属于村镇银行,比较小,但起码都是有正规银行牌照的。
这些「小」银行因为深耕基层,区域、网点、营销渠道受限,相比「大」银行而言,揽储压力更大,往往存款利息也会比同业高。
很多人基于信任,放心地将钱存了进去。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存款」很可能是假的,这已经上升到一起「诈骗」案件。
公安局调查显示,禹州新民生等村镇银行线上交易系统被河南新财富集团操控和利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新财富集团,利用真银行,做了一套假系统。
大部分用户通过一些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购买了上述村镇银行的「存款」,但实际上,这些钱,并不是真的存款,而是进了诈骗集团的账户。
如果最终真的定性为「诈骗」,即意味着客户资金实际上没有进入银行系统,而是直接进了不法分子的口袋。
那这笔钱就很难说是银行存款了。
另外,存款保险的使用也是有前提条件的:
根据《存款保险条例》规定,银行被接管、撤销、破产或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存款人才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规定的限额内,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
很显然,在这件事中,这几百亿并不符合上述条件,因此得失难料。
在最近一次的信息登记时,也有不少人提出异议,拒绝登记。
无论是否登记,无论后续如何,都有无数人生从此改变,不少家庭也陷入绝境。
他们当中,
有白手起家存入全部身家4000万的实业商人,
有辛苦近30年攒下不到24万的单身母亲,
也有多年红斑狼疮,唯一得到100万拆迁款,留着治病和供孩子上大学的单身母亲……
而在这取不出钱的60天里,
有人因压力而血管梗阻导致失明,
有人收到老母亲「捡瓶子和纸壳卖来的」100元钱安慰,
还有人,因为拿不到钱无力支付医药费,放弃了尿毒症病危的母亲。
在唏嘘与愤怒之余,大家也纷纷对自己的钱产生了担忧,不少朋友都要把地方性「小银行」的钱取出来。
与本金的安全性相比,再高的利息,在此刻都变得格外苍白。
这件事情,其实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引发更多人思考,我们的钱到底应该放在哪里?
普通人的钱到底应该放在哪里?
上一代人,总要拿在手里的现金才最踏实,但由此而来,各种各样的「奇葩」新闻也层出不穷。
晒被子时抖落一地百元大钞、现金藏在洗衣机里被当废品一起卖了、孩子把现金当玩具撕成碎片……
最离谱的,是有人将钱藏在猪圈里,被猪给吃了。
(点击查看大图)
之后,我国金融行业高速发展,人们对于银行储蓄等理财方式越来越认可,数字化理财渐成趋势。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迭代升级与电子支付的普及,选择通过互联网理财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其实从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来,任何理财方式,都不是万无一失的。
低风险,并不代表完全没有风险。
在此次村镇银行无法取现的事件中,小开注意到了一个用户,是一位民营实业企业老板。他将数千万存入了这家银行中。
(点击查看大图)
唏嘘之余,我们也要注意,在资产配置中,还是应当遵循4321法则。
4321法则,即在资产配置方面,将资金分为四部分,按照所占金额的比例大小,分为保本升值的钱、要花的钱、保命的钱。
40%储蓄备用投资、30%投资、20%保险保障、10%日常花销。
(点击查看大图)
另外,要采取恒定混合型策略,即如某种资产价格上涨,则减少这类资产总额,将其平均分配在余下的资产中,使之恒定保持一个4321的比例。
总而言之,家庭资产配置,不仅要科学全面,更要不断调整。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既要追求增长,更要有足够的保障托底,分散未知的风险,才能保障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