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不能提款 揭秘上海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骗子占线电话,警察已上门
作为随着电信网络技术、依靠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的电信诈骗案件,在防阻、侦破上需要社会形成合力。
6月12日上午9时30分,市民张先生躲在距离工作单位10公里外的一家小宾馆里,对着写满自家银行账号的纸条,一一念给手机那头的“警察”听。
就在这时,宾馆房门砰砰地响了,敲门人身着警察制服亮明身份:“我是徐汇公安分局田林新村派出所民警徐卫弘,你现在接到的是电信诈骗电话,请立即挂断!”
警察是怎么知道张先生接到了诈骗电话,又是如何快速找到他的?对于被骗走的资金,警方与银行又如何跟骗子争抢时间,尽量保住?
这是今天下午正式揭幕的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在发挥作用。自今年3月21日中心平台试运行以来,已成功冻结被骗资金人民币900万元、欧元464.6万元、美金395万元,成功劝阻潜在被害人1.1万余人次。今年1-6月,上海市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12.1%,其中平均案值最高的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案接报量下降47.2%,案值下降34.9%;而另一类影响广泛的伪基站类电信诈骗案接报量下降超90%,案值下降近98%。
作为随着电信网络技术、依靠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的电信诈骗案件,在防阻、侦破上需要社会形成合力。今年,由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任召集人的上海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尝试对这一顽疾“破题”:由市公安局牵头组建中心平台,包括电信、银行等多部门的成员单位全力支持,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案件统一受理、统一查询、统一封堵、统一查处。中心平台的成立,被视为上海健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具体行动。
大数据分析主动拦截诈骗
6月11日下午,在徐汇区田林地区上班的张先生在单位接到陌生来电,要找他一个“同事”,当张先生告诉对方“没有这个人”后,对方反问了一句“你是谁?”张先生报上自己的名字,对方立即表示“就是要找你”,称张先生有一个邮包未取,但该邮包存在“问题”。随后来电人称将电话转到“浦东公安分局”,一名“警官”正式告诉张先生“涉嫌一桩金融诈骗案”,要求他“协助调查以证清白”。张先生老实地告诉对方身边只有自己的银行卡,但钱并不多,自家的积蓄都在其中的银行卡上,但是记不得卡号。“警官”告诉张先生,回家记好卡号密码,第二天一早“避开所有人”,再“单线联系”。
6月12日早上8时许,张先生乘上一辆出租车,来到约10公里外的康健地区,在一间小宾馆开了房,继续跟“警官”保持通话。
事实上,远在中山北一路803号内的上海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已经发觉了异常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平台判定张先生很可能成为电信诈骗“高危人群”,并确定他当时在一家小宾馆有登记信息,行动轨迹符合受骗的表征。
上午9时,平台通过指挥中心指令徐卫弘前往事发地点。半小时后,徐卫弘到达张先生入住宾馆的701房间,敲响房门。
“当时还听得到当事人正在跟对方通电话。”经过徐卫弘反复劝说,张先生终于肯打**门,桌上摆着他**银行卡号、密码的纸条。这时张先生才感到紧张:“刚报了卡号,还没来得及报密码,还好你们到了!”
警方为何能找到张先生?
记者在中心平台的接报室看到,墙上一面大显示屏,正显示着当天上海电信诈骗案发情况,包括各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数据,全国乃至全球诈骗号码甄别等。此外,中心平台还能整合上海公安各警种的资源,综合形成大数据分析研判机制。
“我们工作平台的一大特点就是‘全’,资源全覆盖,运作全天候,工作全方位。”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二支队副支队长韦健揭开中心平台发现张先生这样的受害人的秘密:通过深度研判比对,能提炼形成指向明确的行动线索,既有助于组织精确打击行动,也能发现潜在的被害人。平台中心会立即拨打当事人电话提醒,如果电话占线还将发送直接全屏显示、必须手动退出的“闪信”,在必要的情况下平台将联系属地派出所出警劝阻,尽力避免市民被骗。
中心平台有一整套系统联系各方资源,以便进行综合分析研判。
银行、网络支付机构入驻深度合作
并不是每个受害者都能像张先生这样幸运。今年3月31日8时许,一家公司向公安部门报警:其德国总公司财务于凌晨5时许收到一封冒充其合作伙伴邮箱发来的电子邮件,被骗向指定的农业银行上海分行一离岸账户转账299万欧元。
过去,电信诈骗案中要挽回当事人损失,最令公安部门“头痛”的问题之一是与犯罪分子比速度——按照一般程序,被害人发现自己被骗后报案,公安部门立即制作笔录,需要约30分钟,如果转账银行恰好位于辖区范围,民警申请报批,拿相关文件再到案发银行所属分行盖章;如果跨行转账还需得到另一家银行的相关许可——一圈转下来至少5小时。但犯罪分子发现资金转入卡里后,可以立即层层分解至多个账户,即使较大数额最快2小时也能取光。
在中心平台,有两部神秘的“专线电话”——只要这一号码拨出,银行等部门会立即给予最大程度的配合。当天上午,中心平台与农行上海市分行专线对接后,银行立即将涉案账户止付,并协调将涉案款项原路返还——就在当天上午9时许银行一开门,就有人要上门提款。
记者在中心平台看到,如今不仅是“专线联系”,这里还专门设置了一间办公室,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和所有在沪有办事机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派员入驻平台办公,一旦接到报警可立即将案情信息转移至银行、支付平台工作人员,由他们通过内部系统查询并冻结账户。入驻的运营商也能在第一时间封停诈骗号码和钓鱼网站网址,让上海地区用户即使点击也无法访问。
据介绍,“快”是中心平台另一个重要特征——通过与入住单位的紧密对接,止付、冻结、查询和打击都通过优化流程提速。
在中心平台,银行、电信部门向公安开放的不仅仅是追查、冻结资金的便利。3月31日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中,案发当晚浦东公安分局就将开设该涉案账户的3名涉案人员抓获归案。
公安部门在侦破电信诈骗案件时,从来电号码和资金走向查找线索是基本思路。近年来,电信、银行等部门自身监管力度也非常大,也积累了不少数据。通过这样的资源共享,能让双方形成“共赢”:“公安部门找到破案线索,银行、电信部门找到自身安全漏洞。”
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直接入驻办公。
流程再造探索“互联网+”时代打击犯罪新模式
过去,曾有不少银行安全部门负责人抱怨:骗子利用电话诈骗通常是一片区一片区随机拨打,上海各个分县局一波接一波到银行调取材料,针对的很可能是几乎相同的案情。
这样的情况如今也发生了变化。按照以往的模式,案发时当事人通过110报警,警情将流转至属地派出所。如今只要是电信诈骗案件,110将直接与中心平台对接,开启“三方通话”,由中心平台统一串并案件并进行分析。上海公安还尝试“跨省市”统一办案模式,在部分电信诈骗多发地区派驻工作点,对类案统一侦查、抓捕。
“‘互联网+’时代的刑事犯罪出现了新的特征,电信诈骗就是突出的表现——犯罪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地,甚至双方无需见面——传统的侦查办案模式需要改革。中心平台这样跨区县乃至跨省市综合统筹的方式,在专业人士看来有助于更加高效、更精准地破案:中心平台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行梳理、串并、分析,力图实现对涉案工具的精确追溯,对涉案资金流向的精确刻画,对犯罪嫌疑人的精确识别和关联,进而对违法犯罪行为开展精确的全链条打击:“这样一方面可以从案件的相互印证中寻找更多的线索,另一方面也是对警力和社会资源的节约。”
韦健告诉记者,今后中心平台将不断深化与公安内部相关系统、其他警种的一体化运作机制,加强与外省市交流与协作,加强公安资源与金融、通信行业资源,以及海量社会资源的叠加整合。
一些专业人士表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充分整合资源、运用大数据建模的方式,是对今后刑事案件侦查所做的探索,“今后上海应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打击犯罪新机制,这也符合公安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