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推广效应 如何衡量品牌推广的效果
1 前言
接触过用户增长的分析师,会习惯追踪每个获客渠道的指标,算 LTV 和 ROI。但碰到了品牌推广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
品牌推广的手段非常多样,不只是常见的应用市场和信息流。其中多数的手段,做不到用户级别的追踪,例如:品牌发布会、PR 稿、楼宇广告等。如果这时候老板让你算 ROI,就头疼了。
而 ROI 之外的指标,在时效性、可靠性上也都有种种局限。
接下来,就从品牌推广的目标开始,讨论这些 (不完美) 的衡量方法。
2 什么是品牌推广
声明:以下所说的品牌推广,不特指需要烧钱的那种。
2.1 品牌 v.s. 效果
我们习惯把品牌与效果推广对比,虽然两者是相关的、或相互配合的。
首先,它们的目标不同:
通俗一点,品牌是“让别人喜欢”,效果是“让别人购买”。
喜欢不也是为了购买吗?没错,但因为优化的目标不同,引起了很多的差异:
差异点品牌效果
推广手段
任何传播媒介
可销转承接,可追踪的
推广思路
(相对) 广撒网
精准营销
传递信息
建立好印象
刺激消费欲
优化目标
知名度,美誉度
成本消耗与 ROI
效果周期
长期,有积累
短期、无积累
你可能会问,“建立好印象”与“刺激消费欲”不是一回事吗?其实刺激消费是有些技巧的,例如:激进促销、贩卖焦虑,而从品牌角度,这些技巧未必能建立好感。
关于好感,一个有趣的原理是 Mere ,意思是:只要经常对用户曝光,不需要做过多的劝说,就能增进好感。因此媒体都比较追求曝光量,可惜这里的门道太多。
好感能带来更长期的效果,帮助建立护城河。例如:芒格提到过,麦片行业中各家产品都差不多,但却都能有可观的盈利,就是品牌认知的作用。
2.2 品效合一?
品牌和效果不是完全对立的,原因:
有些手段一箭双雕,例如:高质量的软文或视频广告,制造传播同时带来转化。
系统的推广计划,需要二者的配合,其中:品牌建立认知、效果承接转化。
但前面提到过,品牌不限手段,而其中能兼顾品效的只是少数。一味宣扬“品效合一”,反而可能给品牌活动套上短期 ROI 的枷锁,在申请预算时遭遇降维打击。
因为回报的周期不同,建议管理者对品效分别考核。至于考核啥,就是下面的内容。
3. 有哪些衡量方法
前面提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分别理解成“认知”和“好感”。量化的方法有两类,一类及时性较高,但并不直接,只是“旁敲侧击”;另一类看起来合理,但有调研成本,反馈速度慢。
3.1 浏览与互动
常作为多媒体运营的过程指标,例如:一篇公众号文章,浏览 xxx 万,点赞 xx 万,涨粉 x 万。
这些数字看着舒服,但不能作为最终结果:
3.2 第三方指数
另一种思路,是在推广后观察“百度指数”,“微信指数”,“微指数”的变化,似乎有点权威了吧?但这也有局限:
3.3 提及率
虽然媒体已经普遍数字化,但市场调研并不落伍。对于衡量品牌,甚至不可取代。
提及率是一个知名度指标。在调查中,询问每个用户:“你知道的某类产品有哪些?”,那么:
提及率 = 提及品牌的用户数 / 总回答用户数
如果同类的知名品牌较多,就要更关注第一提及率:
第一提及率 = 首位提及品牌的用户数 /...
使用提及率,尤其要注意样本选取:
衡量了知名度,下面是美誉度指标,分别介绍 NPS 和满意度。
3.4 NPS
Net Score 又称净推荐值,是衡量用户对产品的推荐程度。
在调查中,询问每个用户:“你有多可能向别人推荐我们的产品?”根据 0~10 分的回答,把用户分为推荐者 (9~10 分),被动接受者 (7~8) 分,诋毁者 (0~6) 分。那么:
NPS = (9~10 分占比) - (0~6 分占比)
从统计学角度,NPS 不是个好指标。原因是方差太大,得到稳定结果需的样本量也大。
NPS 可视为多个取值为 {-1, 0, 1} 独立随机变量的均值,通过模拟发现:即使调查对象有上千人,NPS 也不稳定。如果把它作为 KPI,就真的要发生冤案了。
个人认为,这个指标实在是太 了,不理解当初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NPS 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得分,而是通过分析中立和诋毁者的反馈,收集痛点和建议。
3.5 满意度
与 NPS 相比,满意度更简单实用,只要询问满意得分,例如 1~5 分,计算均值即可。
或者,统计超过某个分数的用户占比,例如:统计 4~5 分的占比,称为 。
这时,每个样本可视为取值 {0, 1} 的 样本的均值,相比 NPS 的 {-1, 0, 1},通常的方差较小,对样本量的要求更低。
满意度最常见的坑,是幸存者偏差。例如:在产品中以可选的方式收集反馈,就很容易犯错。
如果用可选的方式收集 NPS,就真没救了!
4 不能量化的,就不值得做吗?
即便有了上面的方法,品牌的作用仍然不那么直接。缺乏精细的数据支撑,怎么做决策呢?
对于习惯数据驱动的业务,尤其困难。我见过一些品牌方案,在申请预算时,试图 PK 效果投放,后果可想而知。
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我也觉得很难选择 (尤其是钱少的时候)。一方面需要有长期主义的投资视角,同时对市场有足够的洞察,判断投入规模和时机。
但不能因为看不见就否定它,不能因为“数据驱动”就不做正确的事。
有些道理是朴实的,不需要 KPI 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