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用品无人售卖店 网售机场“无人认领行李箱盲盒”,营销岂能无下限?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来,某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开无人认领的行李箱盲盒”为主题的视频。视频制作者表示,这些行李箱有的是长期滞留在机场、火车站无人领取的;有的是租客因没有钱缴纳房费,抵押给房主的;还有的是在校学生不要的行李箱。它们大多从某闲置物品交易平台上淘来,价格从几十到上千元不等。此类视频引起网民围观。有网民质疑,在机场放置一个月左右却无人认领的行李箱,是如何流向市场成为商品的?
行李箱盲盒的“第一问”为何?
舆论对“无人认领”行李箱的来源,存在明显的争议态度。有声音表示,行李箱有可能是从机场、火车站流传出来的,国外一些机场就有类似的公开拍卖行为。但主流观点认为,行李箱盲盒属于商家炒作行为,“其是否确系被遗弃的旅客行李,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微信公众号“红辣椒评论”表示,尽管商家表示,行李箱皆来自于机场、公寓、大学校园等渠道,但是否属实无人知晓。
新京报网就此提出,“行李箱盲盒”的第一问,或许不该是讨论对“机场、车站无人认领无主物”进行网络拍卖是否合法,而应先追问,这些以此为卖点的所谓“行李箱盲盒”,是否确系来自机场、车站遗弃物,以及商家有无这些遗弃物处置的资质?进一步的追问则在于,这些商家若无相关证明文件,是否涉及虚假宣传?
无论是何种假设,舆论认为,行李箱盲盒公开售卖都存在合法性风险。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评论”认为,随意占有和倒卖倒卖行李箱盲盒或拍开箱视频,都存在侵犯财产权和隐私权的风险。若是二手交易平台和UP主联手**制所谓的行李箱盲盒以博关注,利用盲盒噱头忽悠用户,本质上是一种欺骗。《工人日报》表示,商家自行“生产”行李箱的行为,属虚假、夸大宣传,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
微信公众号“光明论”认为,若行李箱属于商家自己包装,用低俗噱头吸引购买,针对这类行为,相关平台乃至监管部门有必要跟进调查、制止,虚假低俗宣传不应该被纵容。若行李箱确实是从机场、火车站等地流传出,这类行李箱处置流程应公开透明,防止导致相关灰黑产业链。
舆情点评
观察发现,除了货物来源不明外,有报道提及,“无人认领”行李箱盲盒的广告中还包含类似的关键词,如“女学生行李箱”“女租客行李”等,并配上模糊的女性照片,还会用诱导性的语言,暗示能“开出好物”。由于随机、刺激、猎奇等特征,对于一些UP主来说,拍摄开行李箱盲盒视频成为吸引流量的新型方式。不论“无人认领”行李箱是否来自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此类低俗、侵权式营销的风气应及时刹住,相关部门应尽快处理,不给商家制造噱头的空间。
此类“盲盒”的出现,一方面,提示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需要调查清楚这些行李箱的来源,敦促商家和二手交易平台确保售卖物品来源渠道合法,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另一方面,以“无人认领”为卖点的所谓“行李箱盲盒”,若确系来自机场、车站遗弃物,则侵犯了旅客的财产权益。国内机场、火车站等主体也需做到自查自纠,规范遗失物保管处置措施,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采用公开、透明的方式处理无人认领的行李箱。同时,涉事主体若是被无底线营销波及,也需第一时间辟谣澄清,维护好自身品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