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创业的认识 腾云下午茶 | 在创业实践中,创业者该如何理解“创新与连接”?
分享人:林永青,价值中国CEO,腾讯内刊《腾云》智库顾问委员会委员
我们归纳国外的创新,大致有三种方式:
第一,移植创新。移植创新不仅是正向的,还可能是反向的。移植创新的路径有四种:跨地区、跨时域、跨技术、跨行业。以当当网为例,它最初移植了eBay的商业模式,但做了一个很大的创新——货到付款,因为当时很多中国人没有信用卡,很多中国人不信任互联网上的交易,也解决了物流问题,因此当时如果没有这个创新,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可能会有很大的滞后。
第二,整合创新。整合创新有三大原则:交叉跨界、思维至简、聚焦迭代。以宝洁为例,它的整合式创新是在创新和效率当中寻求平衡,并做了一个开放式创新的举动:技术众包。我们一般把外围的技术外包给别人,但众包是指将最核心的技术或业务都可以外包,提高了产品的迭代和效率。
第三,跃迁创新。跃迁创新有三个思路:一是价值链跃迁,从现在的价值链扩大到价值网;二是平台型跃迁,单一产品也可能扩大为一个平台,如小米、苹果;三是需求型跃迁,从独享到共享经济。
讲一下我个人理解的中国式创新。
中国式创新是由各种主体共同推动的长期努力的成果:政府维度,中国加入WTO之后,政府希望通过以市场换技术,但到目前为止许多核心技术还没换来,但也培育起来大量的产业。例如,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汽车销售市场,虽然如发动机等核心技术我们还不掌握、没有换来,但汽车制造业的绝大部分技术中国已经拥有;企业维度,通过合资方式换技术,但对方有可能不会把核心技术交给中方。这也是以市场和资本来换取创新的一种方式;生态垄断者维度,这是目前一个比较新的现象,生态垄断者(例如微软)可能会纵容、默许某些可掌控的业态中的技术在世界范围溢出,由此中国很多企业收获了技术。“对手的对手可能是伙伴”,大型的跨国企业客观上也帮助了中国的创新,有直接的技术溢出,也是间接的创新溢出。
中国式创新有哪些特点?
第一,市场规模太大。如拿破仑所说,“数量是最重要的质量。”与当年的日本或欧洲国家的全球化不同,中国的市场规模足够大,中国式的全球化可以理解为中国本土的国际化开始,就像腾讯、华为的事业拓展。
第二,开放式迭代。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都处在野蛮成长的状态。可能会运用各种方式来学习技术、学习创新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个归纳:企业和企业之间最大的竞争不在于资本、也不在模式,而在于认知的竞争。这种对当前与未来的认知差,将决定企业竞争的结果。这是商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结果。
第三,速度至上。中国企业中,无论是创始人还是员工,都非常勤奋,还任劳任怨,这与别的国家很不一样。对此,我的理解是,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带来的中国速度。
第四,资本把握技术。“一带一路”是一个由政府牵头的海外投资;中国很多大企业也开始国际投资;很多民企也有国际化并购的情结。通过资本来把握技术,是中国式创新的另一个特点。
案例:落实“价值网络”、“让渡物权”,让最美食成为“终极美食连接器”
案例人:潘新,最美食创始人、CEO,腾云智库成员
目前的团购模式在完整、高效地连接起整个餐饮行业方面,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我们希望将“最美食”打造为“终极美食连接器”,并在这个平台上落实两个比较前沿的理论——“价值网络”、“让渡物权”。一是生态思考、一是共享经济。
在最美食“终极连接器”的中心,是“价值网络”,以此连接用户、商户、伙伴联盟和内容提供者。
最美食的一个维度是高效链接用户、餐厅,让两端快速对接,快速服务,加强用户满意度,提升餐厅效率。目前预订产品已经上线,关注微信公众号“最美食会员卡”即可一键预订餐厅,餐厅可以快速接单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个维度是链接内容和商务合作伙伴,在美食中创造优质内容,和最大的新闻客户端群共享,与出行、地图、商务社交等移动互联网翘楚,以及银行信用卡、航空公司、奢侈品等传统伙伴紧密合作,共享高端餐饮的权益。
在价值网络中,也分化出了一些小的连接器,比如说智能预订、菜单等。还有就是CRM,我们把它定义为“赋能平台”,这是互联网经济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即平台一定要赋能给你的商户。我们在CRM的后台将商户的需求开发出来,商户可以形成自己的客户管理系统,同时也可以自主地进行营销。
结合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总结为“图谱”性质的演化,即是“知识图谱”的代表,微信开启了“社交图谱”,今日头条则为“兴趣图谱”,而最美食当是未来“行为图谱”的代表。
根据最美食的发展与困境,我要向在座提的问题有以下两个:
非技术背景领导人可否领到技术产品创新型公司?
如何在企业内部倡导创新DNA,促进技术、产品、管理、组织等个层面的创新?
参考国内外同行的发展路径做预判、跨界、创新
周俊儒:上海交大总裁项目特聘教授;ICD-DBA项目主任;上海德明进修学院院长
企业家作为组织的核心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和核心优势的重要部分,因此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就是培养优秀的企业家。拥有自己独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和思想,同时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企业家,在中国目前是紧缺的。我们创思荟的目的就是想培养出新经济下优秀的企业思想家。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创新,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线下活动,例如今天的私董会就是给小范围精英的聚会,把实际的问题进行碰撞、交流、分享,为所有与会人提供帮助。
针对今天“最美食”的案例和潘新提出的问题,我感觉他对未来技术对商业的冲击和影响是非常敏感的,但他又觉得自己不太可能非常敏感地观察到某些具体的技术要素,因而我认为他真正想问的问题是,如何打造一个对先进技术非常敏锐的团队?
我建议你要有对企业预判性的思考,你可以参照一下国内或国外与你类似的企业的的发展路径,或者跨一些界。你可以看一下优秀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路径图,再做一些预判和创新,便会知道如何组织人才、如何组织规划;其次,是要用资本的力量快速推动发展,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创新的产品最重要的是和时间赛跑,以防在发展过程中被别人所超越。
创始人有两种打造团队的方法
陆卫东:上海拓邦电子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交大ICD班工商管理在读博士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一个整体的组织规划和管理要求,既要求员工去努力创新,同时又要求员工符合整体组织规划和管理要求,这两方面看上去似乎是互为矛盾的,你怎么样去解决这个矛盾?
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打造团队有两个方法:一是自己打造,二是委托能打造的人去打造。作为非技术出身的创始人,我认为你不用有技术方面的顾虑,人们常常有这样的思维惯性,总认为“内行”是可靠和权威的,而我认为这恰恰可能成为创新的最大障碍。“外行”的观察、思考和建议,往往能撞击出别样的火花,为创新提供另一种方向和维度。
技术的反义词是市场和资本
林永青:价值中国CEO,腾讯内刊《腾云》智库顾问委员会委员
潘新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其实他本身有个顾虑,因为他没有技术背景,会不会因此导致他错过一些产品发展的机会,甚至有没有可能对产品的规划是错的。我认为不应该问“是否可以领导”,而应该问,作为一个非技术出身的领导人“如何领导”一个创业公司?
从哲学方法出发,我喜欢用反义词来解释一些概念。技术的反义词是什么?从国家层面来看,是市场;从企业层面来看,是资本。因而,要解决技术问题,你完全可以从市场的角度来找合伙人,或者用资本来换技术。你现在看到的是很多互联网企业创始人是技术出身,比如马化腾、李彦宏,但有更多的企业领导人不是技术出身,比如马云、柳传志、任正非,严格来说乔布斯也不是。
为什么现在互联网企业创始人有不少都是技术出身?因为他们创业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他们只能从技术开始起步,创业者要独立处理技术、产品、营销、管理等创业所有环节的所有事情。但今天可以做到用资本去换技术,创业资本也愿意以资本去补足创业团队所缺失的部分能力。再讲一个残酷一点的答案,你需要打造自己聚集人才的资格,先筑巢,再引凤——即:你现在的规模够不够人家心甘情愿地追随你、做你的技术合伙人?这是你要考虑的问题。
企业领导人首先应明晰团队的短板是什么
涂赟:霍尼韦尔安全与生产力解决方案集团苏州工厂总经理,巴黎ICD商学院博士在读
你提的问题显示出了你对未来的担心,你想知道从组织的角度如何为未来做准备。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怎样的领导人是尤其重要的。首先你应当分析你整个团队的短板是什么,然后去引入人才来弥补这个短板。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应当把自己当作是一个领导人,应当是团队中的一员。
与最优秀的企业合作是弥补短板的最快方法
李雪刚:连续创业者;集装箱智能储运平台爱我乐运发起人,副董事长;云赛智联-龙放智能创办人
产品经理去管技术,所建造的模型架构可能是有问题的,这不是企业价值观、文化就能解决的问题。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你应该把认知的宽度增加,而厚度,比如说技术能多大程度地实现你的想法,应该由专门的人去拓展。
与最优秀的企业去合作,整合别人的强项来找到短板、弥补短板的方法,因为合作是最快的转变和补充。
明晰产品核心定义,超前构想团队架构
张建华:全球著名的电芯制造商美国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物联网模组运作中国区负责人
我有两个具体建议。
首先你要清楚最美食的定义,你把它定义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比如说你把最美食定义为和大众点评、美团不同的模式,那么定义好了,后面水到渠成,让技术人才来实现即可。
第二,你想找的技术人才可能成本很高,但你还要找他们谈,并让他们推荐合适的人。我从2003年开始建立我的研发团队,从20人发展到120人左右,遍布上海、深圳、北京等主要城市,其中上海研发中心从无到有。我有管理技术人才的经验可以分享,就是从一开始就要超前地对整个团队架构有构想,并用系统去做知识沉淀,不管技术人员有什么进展,我们的变化都会保留在系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