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贴 十一之后网络发帖评论弹幕全面实名制,你还有什么不放心?
作者|李春晖
“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成为呈堂证供”。看到今天网信办的重磅新闻,硬糖君立刻想到TVB这句经典台词。阿SIR,我这就跟你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今天(8月25日)公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要求网站应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同时建立先审后发制度,加强弹幕管理。
《规定》共计十三条,监管涉及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与之相应,网民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都在监管之列。
而对网络生活构成比较大影响的包括以下几条:
一是落实实名制要求。网站要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是建立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是建立先审后发制度。网站负起管理责任,当好跟帖评论的“把关人”,维护跟帖评论良好生态。
四是加强弹幕管理。要求提供弹幕服务的网站要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是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网站要建立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
六是技术保障措施。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跟帖评论服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网络生活,但同时也出现了传播网络谣言、散布污言秽语、发布违法违规信息等不良现象,扰乱信息传播秩序,破坏网络舆论生态,需要依法加强治理。
此消息一出,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人人为自己在网络的言论负责,有效控制谣言,大大净化网络,网络水军更是无所遁形啊。
不过实名制是不是真的能有效遏制谣言和不法信息的传播呢?起码早早实名制的手机号码,至今无法阻止诈骗短信故事集锦越编越厚。
作为普通网民,难免对实名怀有两重疑虑:一是说话不自在,二是信息不安全。
也不是说我们非要在网上当喷子、装逼、甚至更严重的什么,但总归在网上说话,还是比较放松,偶尔当个键盘侠也是爽到飞起。但实名之后,多数人会选择更加谨慎发言。
这种回帖障碍包括两层:一是随意在小论坛发言,可能也需要手机认证了。二是心理负担加重,虽然以前也知道Big is you,但总归实名后感觉更直接了。
当然,《规定》要求的是“后台实名”。理论上,虎扑的绿帽侠、贴吧里撕逼的粉丝、凯迪里年薪百万的中产……大家都还是安全的,并不会因为实名制而让自己或真或假的隐私大白天下。
但理论骨感,现实却很丰满,这就牵扯出信息安全问题。全面实名制后,每个网站都能确保自己的信息安全很到位吗?特别是中小网站,如果发生大规模信息泄露,或者有心人士“人肉搜索”,是否也变得更加容易?
远的不说,此前快手管理员从后台追踪知乎用户账号的事件大家想必都有印象。如果有网站员工滥用权力,窥探用户隐私,确实让人细思极恐,只好缄默不言。
不过,对于网民,这些可能还只是一时的不适应,并且早晚会适应。对于各大网站,即《规定》所指的“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这可能是更现实的危机。
大中型网站事实上已基本实现验证手机号码注册的间接实名制,但每一次“实名制”来袭,仍难免在舆论上对其形成压力。2010年曾出台的微博实名制规定,就曾令新浪股价应声跳水。
中小网站则更加危险。一面是网信办的施压,另一面如果真正严格执行,有多少用户愿意在小网站使用手机号码甚至身份证号注册?如果小网站索性关闭评论功能,别人不知道,硬糖君就会先失去很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