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的推广 安阳市金融工作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475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陈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金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对您所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2021年以来,我局以“四提一降”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活动方案为纲,结合“百舸竞帆”、“银行考评机制”、“万人助万企”活动和金融支持灾后重建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入一线调研,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用金融活水灌溉产业良田。一是强化资源整合。高位推进政银企对接,促进“线上与线下、抓大与抓小、贷款服务与增信服务”三项融合。持续开展全市金融系统考核工作,按季评比,及时督导,发挥支持地方经济“指挥棒”作用。创新推动,充分发挥河南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信用+金融+科技”作用,提升信贷资金投放效率。二是创新服务举措。在“百舸竟帆”政策的驱动下,3月31日,翔宇医疗在上交所科创板鸣锣上市,省定上市后备企业36家,截至8月底,我市直接融资金额达到93.5亿。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创新推出适合本地实际的金融产品,全梳理专利型企业名录,规范“科技贷”业务准入范围。逐步健全知识产权运营政策体系,建立质押融资联合工作机制,建立安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力支持企业升级改造与产业链整合。灾后重建以来。围绕聚焦重点领域、支持灾后重建,突出助企纾困、支持恢复生产,发挥保险作用、加大理赔保障,强化统筹协调、全面对接服务等四个方面制定十条金融服务措施。三是严格风险防控。联合人行、银保监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中原再担保集团这一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和完善政银担合作机制,化解担保风险。面对疫情影响,建立风险企业清单,对存在风险的企业贷款及时向县区推送,进行风险提示和交办督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防止流动风险。我局已着手优化经济金融环境,现将我市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做一简单介绍:
一、提升效率,整合资源成合力
(一)完善增信支持体系,化解担保链风险隐患
一是做强“龙头”。发挥好中原再担保集团安阳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一手牵两头”的桥梁纽带作用,上达省再担保乃至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向下联系好县(市)政府性担保公司,使四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二是打牢基础。鼓励各县级政府建立和健全资本金补充、保费补贴、风险分担等机制,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绩效评价,发挥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融合协同作用。落实尽职免责政策,激励担保机构“愿担、能担、敢担”。三是做优机制。以市政府出台的《安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将要出台的《安阳市“外贸贷”融资业务管理办法(试行)》两个文件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政银担合作机制,在落实“六保”任务中发挥财政杠杆放大效应。推动建立政银担合作调度机制,定期研究分析银担合作、批量办理等业务中存在问题及障碍,推动担保机构提升质效。(责任科室:资本市场科)
(二)加强银企对接,推动三项融合
一是“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创新推动银企合作线上对接,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河南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上注册,发挥“信用+金融+科技”作用,提升信贷资金投放效率。同时,根据企业地域、类型不同,开展各种层次类型的银企对接活动。联合银保监分局持续推动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春暖行动”。二是“抓大”与“抓小”相融合。围绕重大项目建设,金融保障“三个一批”有效开展,扎实推进主办银行机制落实落地,推动银行机构与90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重点服务业企业、60家“小升规”企业、267家“个转企”企业和330个省市重点项目逐一建立主办银行机制,为企业和项目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加强上门服务和融资对接。三是贷款服务与增信服务相融合。针对企业信用不充分问题,金融机构提前参与研究论证,同步推进项目谋划与融资设计,帮助解决信用结构完善等问题。与财政部门联合,研究制定《安阳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代偿补偿降费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代偿补偿、降费奖补“资金池”,主要面向对单户担保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我市小微企业和“三农”市场主体担保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进行有效激励。(责任科室:银保科)
(三)落实银行考评机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落实。贯彻落实《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办法(试行)》,持续开展全市金融系统考核工作,按季评比,及时督导,发挥支持地方经济“指挥棒”作用。二是完善考评机制。强化金融产业发展政策落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产业发展目标、金融业存贷比等考核内容,为打造良好金融环境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促进经济高质量。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普惠金融及制造业企业、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鼓励银行保险业加大资金支持等方面,有力推动了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责任科室:银保科)
(四)强化信息共享,提高信用贷款占比
一是推进平台建设。推广“易信贷”和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安阳分厅平台,引导企业入驻,积极开展线上银企对接,积累数据资源,完善功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二是加强综合调度。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线上平台推广活动,发动县区力量,持续向广大中小微企业推广应用,定期通报各县区企业入驻,申贷等相关数据信息,促进企业通过平台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三是营造信用氛围。加强地方金融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力度,采取“政府+市场”双引擎驱动模式,积极引导有数据和技术基础的机构成立征信机构,营造健康有序的征信机构发展环境。(责任科室:地方金融科)
二、优化结构,支持地方出实招
(一)推动“百舸竞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一是抓目标引领。要紧抓“十四五”时期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历史机遇,创造条件,形成合力,上下联动,精心培育,按照“发现一批、股改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梯次推动模式,确保目标实现。二是抓责任落实。利用资本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将“绿色通道”机制成为拟上市企业的“贵宾通道”,“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专班推进、全程服务。三是抓企业培育。要在人才集聚上做足文章,我们引进战略投资,不仅是吸引投资,更重要的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与“百舸竞帆”企业上市挂牌行动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利用“洹泉涌流”之人才“活水”促进大家在资本市场之“蓝海”中扬帆远航、开拓未来。(责任科室:资本市场科)
(二)创新推广金融产品,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一是逐步健全知识产权运营政策体系,建立安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深入贯彻《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安政〔2018〕9号)、《关于加快推进安阳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市监〔2020〕68号)系列政策文件,《安阳市加快培育创新性企业行动计划(2021—2022年)》等文件精神,加大对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力度。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遴选并定期公布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支持企业白名单,市县(市、区)财政联动,将风险补偿金纳入财政预算,引导银行、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水企业担保、贷款。二是建立质押融资联合工作机制。与市科技局、安阳银保监分局召开多层次质押融资专项工作推进会,共同商讨推广质押融资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座谈,向各相关银行主动提供专利企业名录,提高金融部门开展质押融资业务的积极性,初步建立起质押融资专项业务的工作协作机制。三是梳理专利型企业名录,规范“科技贷”业务准入范围。重点围绕“瞪羚”企业和科技“雏鹰”企业,定期梳理年度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名录以及全市各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的专利状况,主动向金融机构提供上述企业名录,作为推动质押融资工作的优选范围。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期满尚未组织重新认定、评价入库前,可按上年度的资格和条件继续享受相关待遇。(责任科室:银保科)
(三)多主体创新服务渠道,加快普惠金融扩面落地
一是引导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开发创新产品,服务市场主体。开展多形式“政金企”对接活动,促进金融分支机构与我市企业增进了解、深入沟通、促成合作、形成效应。二是推进“百舸竞帆”行动。大力宣传《关于推进企业上市挂牌“百舸竞帆”行动的实施意见》(安政办〔2020〕6号),持续推动“百舸竞帆”,鼓励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运用股权质押、可转债、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私募债、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开展多轮次直接融资。三是激发地方金融组织活力,有效补充融资需求。联合财政部门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代偿补偿、降费奖补、“资金池”,缓解我市小微企业和“三农”等普惠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开展企业上市培育工作,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责任科室:资本市场科、银保科、地方金融科)
三、防控风险,法制建设作保障
(一)加强监管,促进各类机构高质量发展
通过现场检查、“两随机一公开”和网络核查,依托政务服务网上平台查询等方式,按照“分级管理、属地监管”的要求,主动和相关职能部门建立监管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发挥多部门的协同监管作用,切实履行本辖区两类机构的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形成监管范围全覆盖、监管责任无盲区。一是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结合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方式,对主要风险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对经营风险进行初步评价和早期预警,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和公司经营情况,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确保两类机构依法合规经营。二是利用非现场监管,行业分析和风险监测,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严格执行小贷从业机构在属地中原银行开设基本户和贷款专用账户,从根源上杜绝账外放贷。依托省局开发的小额贷款公司业务信息监管平台,要求小贷公司每笔业务从发放贷款、到期回款及利息收入详细录入,业务监管平台跟踪每笔业务,阳光操作,从源头上防控虚假贷款、抽逃注册资本等金融风险。引导典当、融资租赁等行业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坚决抵制“套路贷”、“砍头息”、非法集资、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建立月工作报告和分析例会制度,利用统计报表监测两类机构经营情况。要求地方金融机构按时上报月报、季报,通过统计分析,及时研究发现机构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把握行业趋势变化,指导企业化危为机、科学发展,为局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每月召集县(市、区)金融局监管人员、属地两类机构负责人召开工作例会,学习行业相关政策文件,研究解决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通报各公司业务开展情况,促进好的做法及工作亮点的交流与学习。四是依托政务服务平台进行监管。全年的监管行为数据按要求录入“互联网+监管”系统,推动实现规范监管、精准监管、智能监管,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我局政务服务事项主项3个,分别是:对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对典当行及分支机构的监管。(责任科室:资本市场科、地方金融科)
(二)专项化解,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一是坚持地方金融风险研判机制。每季度局党组会集中研判地方金融组织风险,持续关注上市企业融资、地方金融组织、信用平台建设、金融放贷领域扫黑除恶、金融领域国家安全、信访维稳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按照中央、省、市委有关风险防范工作部署和要求,加强各监管部门工作联动性,细化工作目标,强化措施保障,层层压实责任,切实做好行业清源。形成坚守法制、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涉金融服务企业风险监测整治。坚持和完善涉金融服务企业金融非法集资风险防控联席会议机制,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和涉金融服务企业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行业主管部门一线把关,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施策的原则,依法采取差别化处置措施,进一步强化监管、规范经营。对业务不规范、有意逃避监管的,要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对于涉嫌恶意欺诈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三是化解担保链风险,解决企业纾困。属地政府发挥牵头组织作用,成立困难企业金融风险处置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政银企各方具体职责,必要时协调低成本纾困资金注入企业,维持企业资金链不断裂。依托辖区各平台公司、大型企业设立(成立)基金,成立专业化基金管理人,引入专业化基金管理团队,采用市场化手段设立私募基金,用导入私募基金、发行债券、开展融资租赁等方式置换现有担保方式,推动担保链风险有序化解。发挥债权银行联席会工作职能,推动债权行按照“一企一策”的方针,共同研究支持企业发展和维护银行债权安全的措施,精准发力,分类施策,有效帮扶困难企业。既要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要依法保护银行业金融机构债权,兼顾双方利益,协调平衡两者的债权债务关系,有效化解企业资金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的底线。(责任科室:金融稳定科、资本市场科)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金融工作的支持,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