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有哪些平台 免密支付——风险与便利的双刃剑
近日,山东青岛市民李先生向媒体反映,因为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他的手机支付平台账号被他人通过免密支付消费方式盗刷5000多元。而此前,全国各地也陆续出现了多起因为事主开通免密支付功能,被通过直接扫码,或者将付款码转发给他人导致手机内钱款被盗的案例。关于“建议关闭免密支付功能”的话题更是冲上微博热搜,多数网友表示会关闭相关功能。“免密支付”因此也陷入“利弊之争”。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生活节奏的加快,手机支付软件中的免密快速支付功能随之出现,并被迅速普及。所谓“免密支付”是指在进行小额交易时,无需输入密码和消费者签名即可完成支付。除了直接支付,“自动扣款”是免密支付的另一大应用模式。在生活费缴纳等周期付款场景,服务提供者常与消费者签订代扣协议,取得消费者授权扣除相应费用,避免因消费者忘记付款导致服务终止或产生违约,甚至产生滞纳金。这种快捷的支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交易流程,为用户节省时间,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国际上小额免密免签已是成熟的支付方式,在国内支付宝、微信、美团、抖音等APP中“免密支付”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说免密支付的应用早已涵盖了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免密支付功能因其便捷而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伴随着免密支付功能的迅速普及,与之相关的消费者“被免密”及盗刷案件也随之出现。近年来,关于免密支付引发的纠纷和投诉屡见不鲜。近期各类消费投诉中,与免密支付、自动续费绑定开通会员相关的退款或维权纠纷案件数量常居前列。不仅是用户自身对支付过程的无法掌控性,被盗刷、非自主意愿支付,甚至是隐私与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都成了消费者的“心结”。免密支付为大家带来更便捷的支付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
一方面,免密支付可能被机构所滥用,在未经消费者授权或消费者误触的情形下对消费者账户进行扣款。多数APP在消费者购买会员服务时都会设置多种长包选项,比如一个月、一季度、一年,同时普遍设置了自动续费选项。一些APP以开始免费为诱饵引导消费者开通会员,其后进行自动扣款,部分软件甚至出现捆绑销售或乱收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当免密支付功能所在的手机载体出现丢失、被他人暂时借用等情形,可能会出现非消费者本人操作等情况。由于不需要验证身份信息,一旦手机或者其他支付设备被盗,不法分子就可以轻易进行消费,给用户造成损失。若用户生物信息被窃取,也会给用户带来更大的隐私泄露风险。
据消费者普遍反映,部分APP内存在多次诱导开通免密支付的情况,尤其是老年群体易在不知情情况下开通。这种“被免密”的现象某种意义上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如果商家在没有明确告知并获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另外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在服务期间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显著、简便的随时取消或者变更的选项,并不得收取不合理费用。
尽管有对于免密支付的推广与支付机构风控“兜底”,在部分消费者眼中,免密支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不少用户对此仍持有排斥和担忧的态度。因此在享受免密支付带来的便捷时,我们也应从多方面入手,平衡免密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风险,以防这种方式成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隐秘角落。
首先,平台和商家应增强自律意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的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注意免密支付的开通信息。同时,支付平台和设备厂商也应加强技术研发,提升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为免密支付织密技术安全网。
其次,监管部门应健全监督治理机制,加大对平台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及时有力惩处。通过约谈指导、立案查处、责令整改等方式对相关平台及商家进行制约,从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市场秩序。
对于消费者而言,合理使用免密支付功能同样重要。在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时,应同时启用手机的锁屏密码和支付应用的二次验证功能,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此外不要将自己的收款码、付款码随意展示或发送给他人。定期检查账户交易**,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联系银行或平台挂失相关账号,并修改密码以降低损失。
总体来看,免密支付作为一种现代支付方式,其便捷性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福利,方便快速的网上支付方式是未来大势所趋。对于免密支付不能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在正视问题的基础上予以规范、引导。只有监管部门、平台、用户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免密支付的安全性,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