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推广 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金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开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新征程
从“十四五”时期起,我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将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紧扣“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新征程。
(一)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全市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工作总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拼搏实干、争先进位,全面打赢“九场硬战”,高水平谱写了“八八战略”金华新篇章。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户籍人口)分别达到4704亿元和95431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23亿元。创新动能进一步加强,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成功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金华科技城、双江湖科教园区等科创平台建设运行,列入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个,命名省级特色小镇3个。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无证明城市”、企业开办“零见面”“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改革等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中国(义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经验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金义综合保税区、义乌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跨境网络零售出口、外贸出口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二,荣获中国“一带一路”最具活力城市称号。
都市区共建进一步强化,成功纳入长三角中心区范围,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金义都市区核心区范围实现扩容,金义新区获批设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等项目有序推进,都市区一体化供水取得突破,全域同城化有效推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连续六年夺得“大禹鼎”,国家森林城市群试点、国家资源循环示范城市试点、省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浙中生态廊道主廊道基本贯通,浙中大花园建设成效显现,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荣获2019绿色中国特别贡献奖。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武义、磐安实现“摘帽快跑、绿色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13:1缩小至2.03:1。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质扩面,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实现全覆盖,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民生保障全面加强,文化金华、平安金华、法治金华、清廉金华建设全面深化,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四连冠”,“平安金鼎”县(市、区)实现满堂红。“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造“重要窗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产业转型升级不快,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资源消耗仍然较大,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偏弱;招大引强效果不够明显,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与先进地区存在差距,特别是市区标杆性、引领性项目落地不多,经济增长新动能不够;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大院名校和科研院所招引力度不强,科技创新体系没有真正形成,创新能力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区域经济增长后劲和潜力不足;市级统筹能力不强,一体化发展尚未凝聚合力,都市区“散”的问题亟待破解。此外,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防灾减灾等领域薄弱环节仍然不少。为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攻坚克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