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第49讲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段与记,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三段领解。这一段也是先长行后偈颂,我们先看长行。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
五百阿罗汉亲闻佛为自己授记,心生欢喜,他们从座位站起来到佛前,向佛顶礼,悔过自责。他们要忏悔什么过失?责备自己什么呢?下面作了说明。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五百阿罗汉说,我们以前常常这样想:认为自己证了阿罗汉果就是得究竟灭度,跟佛一样了,不需要再继续修行了,现在才知道,我们证了阿罗汉果就如同无智之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应该得佛智慧,应该是成佛,这样才是对的,我们得阿罗汉就满足了,就不继续修行了,这不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嘛。下面是五百阿罗汉陈述领解,陈述领解是先喻说后法合,先看喻说。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这是比喻他们领悟往昔与释迦牟尼佛结缘。比如有一个人到他的亲友家里去,在亲友家喝醉了就躺下了。这时亲友因为官府有事,要出门之前,亲友就把一颗无价宝珠系在这个人的衣服里,然后亲友就走了。
譬如有人,有人就是五百阿罗汉比喻的自己;至亲友家,亲友是比喻大通智胜佛住世时的第十六王子,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为什么用亲友来比喻第十六王子呢?因为第十六王子是为他们栽培大乘善根的人,是真善友。世间人都非常珍惜亲人朋友,因为亲人朋友会给我们带来快乐,遇到难处的时候会不遗余力的帮助我们。其实那些能引导我们闻到佛法,帮助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更值得我们珍惜,更是真善友。家比喻大乘教法。在前面《信解品》中讲过以佛法为国、以大乘为城、中道大城为舍,所以这里家和舍是一样,比喻大乘法。醉酒而卧,因为喝醉酒的人会迷糊会昏沉,所以这里用醉酒比喻无明还很重。五百阿罗汉在遇到第十六王子的时候,虽说已经闻到了佛法,但是还是凡夫的身份,烦恼未断,被无明所缠,所以说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官事当行,是比喻第十六王子在这个地方的化缘已尽,要去别的地方弘扬佛法了。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无价宝珠是比喻大菩提心,衣是比喻意识心,系比喻熏习。第十六王子为他们说《法华经》教导他们,令他们从第六意识心发起大菩提心。我们简单的说,就是发起大菩提心,所以说“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第十六王子教导他们发了菩提心之后就离开了,去别的机缘成熟的地方弘法了。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这是说明他们领悟自己中间懈退。这些人在十六王子走后,不能觉知自己已经发了菩提心,但是由于烦恼重,又没有善知识的教导,所以就退失了道心,不再继续修学大乘,就在生死里面流转了。
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这是比喻他们领悟为设化城。
起已游行。这个人不再醉卧了,开始起已游行。起已,就是善根已经蒙动了,善根一动,就想要修学佛法,离苦得乐,所以说游行。
到于他国。他国是比喻的小乘法。大乘法能永脱生死,这是本国;修学小乘还不能彻底了脱生死,是他国。他们被无明所遮覆,不知道去修学大乘永脱生死,而是乐于小乘。
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衣食是比喻正法味,勤力求索,甚大艰难,是比喻他们在二乘因位。在证阿罗汉果之前,要舍弃五欲、放逸等,这个修学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我们现在都有体会,我们每天听经诵经、依法修行,对于修学的艰难,我们现在多多少少都有些体会了,当你越想用功修行,那些无量劫以来的习气、各种各样的烦恼都会来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有时为了改掉一个小的习气,都要用很长的时间。但是烦恼习气来了,也正是我们修学的时候,能知道烦恼习气来了,说明你已经在悟了,已经在觉了,所以修行确实是很艰难的。
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他们证了阿罗汉果就认为得究竟解脱了,觉得很满足了,就像前面经文中说的“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
这是比喻领悟灭化城。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这个人后来又遇到亲友了,这是比喻五百阿罗汉修学大乘的机缘成熟了。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咄哉是诃责之辞,丈夫是对男子的美称,因为这五百阿罗汉以前都发过菩提心,都是发过菩提心的大丈夫,所以这样来称呼他们。何为衣食,乃至如是。这句话含有责怪的意思了,如果你没有无价宝珠,受这样的艰难那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你身上有无价宝珠,只要拿出来救济很多人都没有问题,何至于为了自己的衣食受如此的艰辛?这就有否定小乘涅槃的味道了。依靠小乘法是不能真正了脱生死,得大涅槃的,这就等于是开权显实了,也就是前面《化城喻品》中说小乘涅槃是化城的意思。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这是比喻领悟正式显实。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安乐比喻无上大涅槃,五欲自恣,比喻成佛时果地上的真实受用,比如五乐:自性乐、因乐、受断乐、苦对治乐、无恼害乐,或者佛果五法: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或者是大乘无漏五蕴,这些都是佛果地上的真实受用。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我往昔想要让你们证大涅槃,得佛果上的真实受用。
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于某年日月,是指在大通智胜佛的时候,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就是第十六王子为他们说《法华经》,教导他们发无上菩提心。
今故现在。就是说那些种下的菩提妙因,到如今还在。这个成佛的因一旦种下,过多少劫,过多长时间都不会消失,会一直的存在,这就是前面经文中说的“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以信愿心念一声佛号,就因为念这一声佛号,将来必定能够成佛。
而汝不知。他们被无明所缠缚,虽然得了小果,但是忘了曾经种下过大乘因。
勤苦忧恼,以求自活。这些人因为不知自己曾经种过大因,所以勤苦修行只求自利,不求利他,不求成就佛道。
甚为痴也,真的是太愚痴了。
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贸易是指做买卖或者做交易,无价宝珠虽然非常贵重,但是它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要换成钱去买或者直接换生活用品。亲友劝这个人拿宝珠去做买卖,换取生活所须,这样才能生活富足,不会有所缺乏。这是比喻要用初发心去亲近诸佛,听佛演说正法,依法修行,这样才能得到大乘福德智慧。经过这样长时间的熏修,逐渐众德圆满,当然就会常可如意无所缺乏,这样才能显示出无价宝珠的功用。这是喻说,下面是法合。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
这是与系珠的比喻相合。佛也像那位亲友一样,佛为菩萨时,也就是为十六沙弥时,为我们说《法华经》教化我们,令我们发无上菩提心。一切智心,就是求一切智之心,也就是愿成佛之心。发了菩提心,就有了希求成佛的愿心,可以依愿修行佛道了,这就如同亲友为那个醉酒的人系上无价宝珠一样。
而寻废忘。不知不觉。
这是合醉卧不知。
寻是不久的意思,意思是说,他们发了菩提心之后,很快就退了道心,不再继续修学大乘,在生死中流转,把发过菩提心的事都忘了。这就像醉酒而卧的那个人,对于衣服里面的宝珠不能觉知。
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
这是与起已游行,得少为足相合。这一段说的很简单,直接说了证阿罗汉果。他们在生死流转中,对生老病死等苦有了厌离之心,于是又回到佛法中修学小乘法,证了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就了脱了分段生死,不再受六道轮回了,他们就认为自己已经和佛一样得究竟解脱了,所以心里很满足。这里说“资生艰难,得少为足”,这是他们站在已经领解的角度来说的,他们现在明白,阿罗汉的境界与大乘法身菩萨的境界比起来智慧不够,神通也不是那么的自在,所以说资生艰难得少为足。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一切智愿与前面的一切智心的意思相同,也是指无上菩提心。以前在十六王子那个时候发了无上菩提心,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本愿,现在本愿、智愿还在。虽然他们发了菩提心之后退失了道心,在生死里面流转,又去修学小乘法,但是他们的本愿还在,没有失去。
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现在世尊为了让我们觉悟,所以对我们说,你们所证的涅槃不是究竟涅槃。
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佛以前为他们说小乘涅槃,这是用方便把他们引到佛法当中来,这样才能帮助他们逐渐成就佛道。如果一上来就为他们说一佛乘,他们害怕、接受不了,就不会跟着佛来修行了,所以这里说“令汝等种佛善根,示涅槃相”。佛示涅槃相是为了令他们种佛善根,而他们却认为,证了小乘涅槃就得究竟灭度了。现在五百阿罗汉领悟到了佛说小乘涅槃的用意,所以说了这一段话。这一段与前面比喻中,亲友为那个人说明衣服里的宝珠还在,以及呵责他甚为痴也等文相合。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这是与前面劝贸易所须相合。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这五百阿罗汉,领悟了佛在《药草喻品》中说的“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明白自己以前修学小乘法也是行菩萨道,所以说“我今乃知实是菩萨”。
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他们回小向大,得佛授记,这就等于是贸易所须。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这三句,是说明五百阿罗汉得授记后的欢喜踊跃之意。第三段领解的长行部分就介绍完了,下面是偈颂。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欢喜未曾有。礼无量智佛。
这个偈子是颂五百阿罗汉得佛授记之后礼佛。
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我们听闻佛说无上妙法和为我们授记。欢喜未曾有,礼无量智佛。心里非常的欢喜,就从座而起礼拜佛。
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于无量佛宝。得少涅槃分。如无智愚人。便自以为足。
这一偈半是颂五百阿罗汉悔责。
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现在在佛前忏悔自己的过错,忏悔什么错呢?于无量佛宝,得少涅槃分,如无智愚人,便自以为足。佛的大功德境界广大无量,我们阿罗汉只是得了小分的功德,但是我们却像无智愚人一样,认为自己的功德已经圆满了,很满足了,这就是他们向佛忏悔诸过咎。下面的十个偈子是颂领解,和长行一样也是先喻说后法合。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以无价宝珠。系著内衣里。默与而舍去。
这七句是颂五百阿罗汉,领悟往昔初发菩提心的比喻。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贫穷人是五百阿罗汉比喻自己,因为他们那个时候还没有学佛,大乘佛法的功德和小乘佛法的功德都没有,所以用贫穷人来比喻。从生死中至大乘舍名为往,五百阿罗汉当时还在生死中流转,他们遇到了第十六王子,听十六王子宣讲大乘法,所以用往至亲友家来比喻。
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这位穷人的亲友家非常的富有,亲友准备了很多的美味佳肴来款待他。前面讲过,亲友家是比喻大乘法,那么大富就是比喻诸佛菩萨具足权实种种功德;诸肴膳是比喻教法,就是第十六王子为他们宣说佛法。
以无价宝珠,系著内衣里。亲友把一颗无价宝珠系在穷人的内衣里面,这是比喻他们听闻第十六王子宣说《法华经》发起了无上菩提心,也就是说第十六王子为他们种下了菩提妙因。
默与而舍去。亲友把宝珠给那个人系好之后就离开了,比喻第十六王子又到别的地方去教化众生了。
时卧不觉知。
贫穷人躺在那里,由于醉酒,不能觉知亲友在自己的衣服里系了无价宝珠。这一句是颂领悟中途方退的比喻,他们由于无明非常重,不知自己已经发过菩提心,渐渐的退失了道心,不再继续修行,随自己的业力就在六道轮回中了。
是人既已起。游行诣他国。求衣食自济。资生甚艰难。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
这是颂领悟为设化城的比喻。
是人既已起。这是比喻他们在六道中轮回,又感觉到人生种种的苦,就有了想离苦得乐的心。是人既已起,就不在那醉卧了,就想离苦得乐了。
游行诣他国。他国是小乘,他们为了能离苦得乐开始修学小乘。求衣食自济。衣食比喻阿罗汉的戒定慧,也就是他们求自了的意思。资生甚艰难。比喻证阿罗汉的过程很艰辛,要放下世间种种的欲乐在深山树林中修行。得少便为足。证了阿罗汉之后,就认为自己离苦得乐的愿望达到了,自己很满足了。更不愿好者。比喻他们对佛菩萨的境界,对于广度众生庄严佛土的事情,生不起希求的心、喜乐的心来。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他们对于自己往昔曾经发菩提心、修学大乘的事不能觉知。
与珠之亲友。后见此贫人。苦切责之已。示以所系珠。
这是颂领悟灭化显真的比喻。
曾经送贫人宝珠的亲友,后来又遇到了贫人,他见贫人勤苦劳作,以求自活,就责备他竟然不知身上有无价宝珠,于是亲友就把当年系珠的事情告诉他。这是比喻佛见五百阿罗汉修学大乘的机缘成熟了,就告诉他往昔发过菩提心,并且这个菩提心一直都在,从未失去过。
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
这是颂五百阿罗汉心生欢喜的比喻。贫人见了宝珠心里非常欢喜,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大富之人了,可以享受快乐的生活了。这是比喻五百阿罗汉得佛授记、欢喜踊跃。虽然现在还没有成佛,但是将来必定成佛,虽然现在还没有得佛果五法等果地上的受用,但是将来必定能得。这是颂喻说,就是比喻,下面是颂法合。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常愍见教化。令种无上愿。
这是与系珠的比喻相合。我们也是这样,世尊大慈大悲教化处于无明长夜中的我们,为我们种下菩提妙因。
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
这是与醉卧不知相合。我们没有智慧,不能觉知自己发了无上菩提心,不久之后就退了道心,在生死中流转。
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
这是与起已游行,得少为足相合。起已游行,就是修小乘法,然后得阿罗汉果,就自足了、就满足了。就是我们证了小乘涅槃就很满足了,不去进求大乘佛法的功德了。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
这是与对贫人的诃责相合。佛为了觉悟我们,对我们说明小乘涅槃不是究竟灭度。
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
这里与告诉贫人他衣里有宝珠相合。佛教导我们,得到佛的无上智慧才是真的灭度,才是究竟涅槃。
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及转次授决。身心遍欢喜。
这是与劝说贸易所须相合。我们现在听闻佛为我们授记将来佛土庄严,以及将来转次授记等事,身心都感到非常的欢喜。转次授记,就是前面讲的一尊佛为一尊佛来授记,转次授记。五百阿罗汉转次授记等事,就是授记庄严事、及转次授决。身心遍欢喜,感到非常的欢喜。到这里,《五百弟子受记品》我们就介绍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