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平台被黑提款通道维护 网络安全宣传 ① | 明察诈骗类型 免遭网络诈骗
网络安全宣传
明察诈骗类型
免遭网络诈骗
网民规模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74.4%——这是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最新统计数据。庞大的网民构成了我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用户基础,同时也对网络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网络安全工作要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今年5月,公安部公布五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这5种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0%。
电信诈骗花样翻新迷人眼,如何加强防范以及更精准打击犯罪行为?
电信诈骗类型
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电信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很快。有的时候一两个月就能产生新的骗术,令人防不胜防。
刷单返利类
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虚假广告信息,打着“赠送福利”、“招聘兼职”等幌子,吸引受害人“上钩”,一旦有人前来询问,就立即将其拉入“做任务”的QQ、微信群。在“任务群”中,诈骗分子会用“无需本金、不用垫付”的“小额任务”当诱饵,让受害人先小赚几笔,以此获得受害人的信任。随后,诈骗分子会发布“升级任务”,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刷单APP,反复转账垫资做任务,但受害人的APP账户中显示的金额仅仅只是虚拟数字,当受害人完成任务想要提现时,就会遇到重重障碍。诈骗分子会以“信誉积分不足”、“刷单额度不够”、“账户被冻结”、“三连单”等理由,诱导受害人加大投入,从而骗取更多资金。一旦受害人意识到被骗,诈骗分子就会斩断一切联系。
虚假投资理财类
诈骗分子通过电话和互联网找到有投资理财需求的群体实施精准诈骗(主要途径有:依靠各类社交和视频软件寻找受害人并建立联系、发布股票外汇等投资理财信息寻找目标人群、通过婚恋交友平台确定婚恋关系骗取信任等)。随后诈骗分子会诱导受害人到第三方投资平台进行投资。这些投资网站已经被诈骗分子掌控,能够随时控制后台数据。一些诈骗分子还会以各种理由先让受害人操作他自己的账号,并让受害人看到在该网站投资的高额收益。等到受害人相信在这些平台投资真的能挣钱后,诈骗分子就会以各种理由诱导受害人进行大额投资。一旦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诈骗分子就会操纵平台数据,阻止受害人提现,并以缴纳“保证金”、“个人所得税”等理由,要求受害人连续转账。
冒充电商客服退款理赔类
诈骗分子会冒充电商平台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的商品出现问题,以退款、理赔、退税等理由,要求受害人私下添加“理赔客服”的微信、QQ,并让受害人下载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通过“屏幕共享”,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再将受害人卡里的资金全部转走。或者直接以缴纳“保证金”、解除“征信风险”、开启“退款通道”为由,诱导受害人转账汇款。
虚假征信类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再打电话冒充银行、网贷、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工作人员,将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告知受害人,以取得受害人的信任。然后诈骗分子会声称要帮助受害人注销“贷款逾期**”、消除“支付类平台不良**”,注销“学生贷账户”,用不及时处理就会影响个人征信的手段进行恐吓,引起受害人的内心恐慌。紧接着诈骗分子就会声称只要受害人按照他的指示进行操作,就可以消除不良征信**,从而诱导受害人转账汇款。或者要求受害人在各种网贷平台贷款后,将钱转账至诈骗分子提供的银行账户。
虚假网络贷款类
诈骗分子通过短信、电话和各种社交软件发布虚假贷款广告,将自己伪装成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取受害人信任。等到受害人在诈骗分子提供的虚假APP内办理贷款业务后,诈骗分子冒充的APP“客服”会声称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填写错误,需要转账支付“解冻费”才能办理贷款业务。当受害人转账汇款后,诈骗分子还会以“验证信誉”、“开启提款通道”、“缴纳保证金”等理由要求受害人继续转账。或者以指导操作为由,要求受害人开启“屏幕共享”,一旦受害人将自己的屏幕共享给他人,也就意味着受害人操作手机的一切行为、屏幕上显示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在诈骗分子的眼前,诈骗分子会趁机获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将受害人银行卡里的钱全部转走。
冒充公检法类
诈骗分子会打来电话,自称是某市公安局“民警”,告知受害人涉嫌违法犯罪,需要受害人积极配合,在交谈过程中,诈骗分子会不断恐吓受害人:由于案件涉及机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信息,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随后,诈骗分子会添加受害人的社交账号好友,向其展示伪造的“警官证”、“逮捕令”等虚假文件证件,或者让受害人点开诈骗分子伪造的“虚假网站”,查看“自己的涉案信息”,从而骗取受害人的信任。然后,诈骗分子会声称需要进行“资金核查”,要求受害人把卡内的资金转到指定的“安全账户”,或者要求受害人开启“屏幕共享”,将所有资金汇集到一张银行卡,然后诈骗分子通过“屏幕共享”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后,将该张银行卡的存款全部转走。
注销VIP、代理商类
诈骗分子会冒充一些电商平台的“客服”,声称误将受害人升级为“VIP会员”、授权为“代理商”或已办理“商品分期”等业务,以如不取消上述业务将产生额外扣费为由,要求受害人支付“手续费”、“认证金”、转账“刷流水”,或者诱导受害人开启“屏幕共享”,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从而盗取银行卡内的存款。
冒充熟人类
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黑产交易链等不法渠道,或通过向他人电脑、手机植入木马病毒等不法方式,非法获取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并对其加以组合配套,为其冒用他人身份实施诈骗创造条件。然后再通过盗号或其他方式假冒他人身份,根据被冒用身份者与受害人之间亲属、朋友、同学、同事等不同的社会关系,有针对性地编造“代买机票”、“交学费”、“代充话费”、“募捐”、“遇事故需救治或赔偿”、“病重需手术”、“帮接收退款”等虚假事由,利用受害人对被冒用身份者的关怀与信赖,使其陷入错误认识,从而骗取受害人的信任。而诈骗分子为增强自身诈骗行为的迷惑性,往往会通过伪造虚假收付款证明、合成虚假语音片段、制作虚假的病历等证明材料,降低受害人的心理防备,加深受害人的错误认识,继而要求受害人向其进行转账。
虚假购物类
诈骗分子会在微信群、朋友圈或网络购物平台上发布出售低价商品、提供各种生活技能服务的信息。在吸引到有购买意愿的受害人后,诈骗分子会以各种理由要求添加受害人的微信或QQ,脱离平台进行交谈。然后诈骗分子会向受害人发送虚假付款链接,诱骗受害人到虚假交易平台上付款。当受害人付款后,发现对方并未发货、或者并未提供服务时,诈骗分子还会伪装成平台“客服”,以收取“定金”、“保证金”、“货物被扣要交罚款”等理由,诱骗受害人反复转账。
10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
诈骗分子会在游戏的聊天界面、或者各个网游账号交易平台寻找有出售游戏账号或装备需求的受害者,并添加对方为QQ、微信好友,确认交易流程。然后通过发送假的资金入账截图,让受害者误以为交易成功,再以各种理由让受害人添加虚假“客服”的联系方式、或者进入诈骗分子伪装的虚假交易平台。随后,诈骗分子会伪装成平台“客服”,以“账号提现失败”、交纳“保证金”、“账号被冻结”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反复转账,直至受害人察觉自己被骗。
网络谣言
●
什么是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微博、国外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而传播的谣言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政治人物 、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
常见网络谣言类别
◆ ◆网络灾害谣言
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或者捏造、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引起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 ◆网络恐怖谣言
指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众安全事件信息,引发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引起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
◆ ◆网络犯罪谣言
指捏造骇人听闻或令人发指的犯罪信息,引起公众愤怒、恐惧,引发公众对政府、政府工作人员或某些群体的不满,同时也影响当事人的声誉,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
◆ ◆网络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
指捏造或夸大某类食品或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引起公众对该类食品或产品的抵制,导致该类食品或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损失。
◆ ◆网络个人事件谣言
指针对某些个人而编造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侵害当事人隐私,给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经济损失。
●
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
一、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网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二、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人们经常是为了一个虚假的谣言而表现种种不适当的行为,尤其是面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谣传,人们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弄得人心惶惶。
三、网络谣言误导社会舆论。流言、谣言似是而非,混淆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离心离德,污染了网络舆论环境,一些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分辨能力、自控能力较弱,面对网络谣言,可能会对社会、对未来产生消极情绪,从而玩物丧志,放弃精神追求和事业进取。
●
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具有夸大事件严重性、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等特点,如何辨别您所看到的事件是否真实,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判断:
1、文章发布的权威性。注意观察文章结尾是否有署名或标注出处,判断其是否由权威媒体或机构发布,避免被作者主观臆测带偏。
2、内容观点的客观性。阅读时应注意文章是否存在夸大事实、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极端言论、文不对题等表达方式。
3、浏览页面的健康性。部分平台为吸引关注,将**、浮夸等类型的图片设置为封面,或页面含有大量广告、网络小说链接等不健康内容。
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微视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END
生物工程学院学生会
图文来源 | 王梦雪 潘晨阳 网络
图文编辑 | 曹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