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回传现不到账 收案量大怎么破?看看广州法院的经验!
广州法院是全国收案量最大的地区法院之一。2017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达件,办结件,法官人均结案325件。今年1至9月(截至9月29日,下同),全市法院受理案件数达40万件,预计全年达到50万件左右。
面对案件持续增长压力,广州法院下大力气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加强案件质效管理,拓展智慧办案应用,坚持激励约束并举,着力破解日益繁重的办案任务和有限的司法资源之间的矛盾,推动将“案件大院”建设成“审判强院”,连续多年实现审判执行态势平稳向好,走出了一条符合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的大体量案件法院办案管理之路。
一
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释放办案潜力
围绕执法办案主业转变工作理念,将管理重心转移到对审判执行权运行的监督上来,保障法官专注于审与执。
(一)压实办案主体责任。全市法院组建714个新型审判团队、45个新型执行团队,所有法官全部配置到一线。
优化权力运行机制,让法官成为独立行使裁判权的主体,全部案件原则上由承办法官担任审判长并签发裁判文书;
让院庭长发挥特定类型个案监督作用,出台规范院庭领导审判管理监督职责规定,明确行使个案监督权的4类20种情形;
让专业法官会议成为业务研讨、统一裁判的主要平台,2017年以来提交专业法官会议讨论案件6705件,形成决议6492件,全部形成类案裁判规则;
让审判委员会成为法律适用宏观指导的主体,讨论案件数量从2014年的896件下降到2017年的631件。
进一步强化院庭领导办案引领示范作用,办理案件全部亲自开庭、撰写文书,杜绝“挂名不办案”现象,2017年办结案件占结案总数32.3%,办案情况在内网公示并通过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开。
(二)分流辅助性事务。深化审判辅助人员管理改革,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保障水平。
2018年法官与法官助理、书记员比例提高到1:1.13:0.95,其中法官助理硕士以上比例达25.6%;合同制法官助理待遇标准从每人每年8.8万元提高到12万元,全部由市财政保障。
大幅提高审判辅助事务处理效率,建成广州法院全域智慧送达平台、受送达人地址标准数据库,与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建立协助送达机制,民事案件直接送达平均用时仅9.35天,首次送达成功率达58.85%,公告送达占比同比下降7.9个百分点。
开展辅助性事务社会化分流试点,律师协会、行业协会、工会、公证机关、人民调解组织等机构常年派驻人员在法院协助工作;依托综治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市有11000名网格员协助办理执行中的查人找物、送达等辅助事务。
(三)深化繁简分流机制改革。民事案件推行诉前联调、门诊式庭审、要素式裁判等快办快结机制改革,促进纠纷在诉前、审前、审判全过程分流,2017年民事快审法官人均结案852件,平均审结周期较普通案件缩短103天。
巩固刑事案件“三项规程”、刑事速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成果,建立立体多元刑事诉讼体系,推行轻刑快审、刑拘直诉等快速办案模式,刑事快审案件当庭宣判率82.4%、上诉率2.2%,平均审理时间6.82天。
执行工作推行简案快执、分段集约执行机制改革,中院成立由3名法官组成的快执团队,按照1:3比例配备执行助理,实现以10%的执行人员力量办理70%以上的执行案件。
二
规范案件管理,牢固树立质效底线思维
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在个案中对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建立既注重公正又兼顾效率的案件管理体系。
(一)强化质量管理。建立生效裁判文书内部前置检索制度,承办法官在无充分理由时不得作出与本院先例冲突的判决。
每年第一季度制定全年案件质量评查方案,成立刑事、民事等5个专项评查组,成员全部由审委会专职委员、资深法官担任。每年每名员额法官至少随机抽取1件案件参与评查,2017年评查案件达2503件。
实施“三项精品工程”,培树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庭审、精品文书、精品案例,2018年上半年全市8件案例入选全省全国“十大”系列案例。
推进司法标准化建设,受最高法院委托参与编制刑事审判流程标准规范,固化各办案环节的工作标准。编制发布房地产、民间金融等审判白皮书和劳动争议、电子商务等系列典型案例,以高质量裁判强化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规范功能。
(二)强化效率管理。加强审限管理,系统自动跟踪立案、分案、开庭、评议、审理期限变更、结案、宣判、归档、执行等26个办案流程节点,期限届满前48小时逐级向承办法官、庭长直至院长发出预警信息,超过预设期限系统自动报警并锁死;逐级督办后仍无进展的,案件信息主动推送到纪检监察部门。
成立主要由审判委员会委员组成的超审限案件、长期未结案件专业调查委员会,承办法官逐案向调查委员会当面汇报原因,对经界定属于无正当理由超审限、长期未结案件的,承办法官签订清结责任状、明确结案期限,调查委员会向分管院领导发出督办提醒函、提请纪检监察部门介入。实施专业调查委员会制度以来,一年以上长期未结案件同比下降33.1%,三年以上长期未结案件同比下降45.6%。
(三)及时兑现胜诉权益。深刻认识及时兑现胜诉权益对于实现个案公平的极端重要性,紧紧抓住周强院长提出广州法院要在破解送达难、执行难问题上大胆探索契机,深入开展“送必达、执必果”改革试点,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坚决如期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决胜仗。
在政法委和上级法院大力支持下,快速落地“送必达”16项重点措施和“执必果”30项重点措施,先后与科信委、公安局、公证处、邮政公司、京东公司等建立协作协同执行机制。
全市法院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执结率、终结本次执行案件合格率等执行核心指标稳步向好,执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对照中国社科院第三方评估体系自评指标达标率92.8%。《人民法院报》头版刊发《送必达执必果》专题报道;周强院长批示向全国法院推广广州“送必达、执必果”工作经验。
三
服务智慧办案,提升执法办案现代化水平
依托广州智慧法院建设领先优势,推动信息化建设与法官需求、群众需求深度融合,实现审判执行能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一)提高智慧审理水平。以推动成立广州互联网法院为契机,整合广州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建成以智审系统、智卷系统为核心的新一代智慧审理平台。
智审系统围绕系统辅助裁判目标,实现类案识别检索、文书辅助说理、裁判尺度校验、司法数据分析、案例理论研究、量刑智能纠错等主要功能。智卷系统围绕电子卷宗深度应用目标,实现原审卷宗要素抓取、证据材料检索定位、网上质证、文书智能制作、自动报结归档、跨部门协同办案等主要功能。
“法官通”移动审理平台同步迭代升级,在远程合议、远程阅卷基础上,进一步满足法官远程审理案件需求。跨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取得突破性进展,接入广州市“四标四实”标准地址数据库,可实时查询全市900余万外来人员暂住信息及1300余万条人口、企业标准地址、家庭成员等详细信息。
(二)提高智慧执行水平。在“总对总”“点对点”查控基础上,升级广州法院天平执行查控网,大幅提高网络查控集约化处理水平。
建成查控、指挥、管理三位一体的执行指挥系统,实现两级法院网上财产查、控、划业务集中完成;对执行案件实行全流程可视化监控,依托执行预警系统对财产查控、处置、执行款到账等9个关键环节进行动态管理、逐级预警、限时督办。
开发全国首个“移动执行”手机APP,实现重要节点手机主动告知、案件到期逐级预警;执行法官可随时通过手机查看电子卷宗,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随时生成执行日志并同步回传,提高外出执行效率。
与公安机关建立线上协作执行机制,实现快速查询车辆等被执行财产实际下落功能。
(三)主动回应关切、提升公信。增加面向群众的信息服务功能,群众、当事人、律师可通过12368诉讼服务热线,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审务通、律师通等手机APP获取超过40项诉讼服务事项。
基于互联网全生态的“广州微法院”体系基本形成,微信开庭基本实现常态化,《人民法院报》评论指出“广州微法院开创移动互联时代法院工作新模式”。全面公开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广州中院2015至2017年度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司法透明度指数评估中均获全国法院第一名,实现“三连冠”,并获评全国司法公开标杆法院。
在最高人民法院今年上半年通报中,广州中院裁判文书上网、庭审直播数量居全国中院首位。广州智慧法院入选广州2017年度最具改革创新代表性的十大项目。
四
激励约束并举,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坚持权责利相统一原则,统筹处理好履职保障和失职惩戒的关系,旗帜鲜明地鼓励法官担当作为。
(一)实行办案目标管理。每年初确定全市法院年度办案总目标,各办案单位结合实际细化各自办案目标,层层传导压力。审判管理部门、执行指挥中心以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小结的力度检查达标情况,并在全市范围公开通报;对达不到月度、季度阶段办案目标的,由院领导直接约谈办案单位主要负责人。
今年确定结案率达标、办案期限达标、办案质量达标的“三达标”工作目标,目前全市法院结案率同比上升,各项质效指标平稳向好,实现良性循环。在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中,执行战线各级领导进一步压实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履职不到位、完不成任务的,自愿接受组织处理。
树立奖惩分明的用人导向,对于完成任务突出的,适时予以表彰奖励、晋级提拔。
(二)健全绩效评价、履职保障制度。率先落实法官单独职务序列工资待遇,2016年12月起按照高于本地公务员工资标准下发员额法官工资,员额法官平均提薪幅度达49.3%,是全省法院首批发放员额法官增资待遇的单位之一。
制定出台部门和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的“1+3”绩效考核办法,树立审判业绩与绩效奖金挂钩、向基层一线办案人员倾斜的激励导向。依托法官协会成立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依法惩处各类扰乱司法秩序、侵害法官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发布“李某侮辱法院、法官被拘案”“薛某寻衅滋事罪案”等保障法官依法履职十大典型案例。
(三)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司法责任清单,明确违法审判责任的范围、标准、承责主体和追责程序,严格区分审判质量瑕疵责任与违法审判责任,确保依法裁判不受追究、违法审判必被问责。明确由纪检监察部门归口负责投诉受理、核实查处工作,对信访举报渠道反映出的问题逐项建立清单、分清性质、分类处置,要求所有问题必须有明确说法。对查处的违纪案件,一律公开通报、公开检讨。
下一步,广州法院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坚持以审判执行工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提高审判质效,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本文为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会议暨审判管理工作座谈会发言
原题:
发挥优化、规范、服务、激励作用
构建与案件体量相适应的办案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