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发帖脚本 微博热搜停更一周,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热搜榜?
大家好,我是白石君!6月10日,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外发布的公告,因微博在日前的蒋某舆论事件当中干扰网上传播秩序,以及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等问题,责令其立即整改,并且暂停更新微博热搜榜一周。时间跨度从6月10日15时开始持续到6月17日15时,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会对新浪微博依法从严处以行政处罚。
此消息一出,有些人表示“我的快乐没有了”,感觉人生失去了乐趣;有些人由于已经习惯从热搜榜获取新闻,表示热搜不更新感觉自己与世隔绝;有些人则直呼大快人心,认为“早就该管管了”。不知道大家是喜还是悲呢?作为一名新传er,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此次事件,又该如何从新传的角度去分析?下面,就让白石君带大家一探究竟!
图源微博
事件回顾
从网信办发布的公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是“蒋某舆论事件”,“蒋某”是何人?他又引发了什么舆论事件?
根据网友们的猜测与推理,“蒋某”其实是天猫兼淘宝总裁蒋凡。而所谓的舆论事件其实就是其原配与小三在微博上的隔空撕逼大战。
两个月前,微博用户“花花董花花”@张大奕eve说: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再来招惹我老公我就不客气了,老娘也不是好惹的,望自重,好自为之。随后,“花花董花花”被确认为天猫总裁蒋凡妻子,而张大奕则是网红电商如涵控股的创始人。这一出“原配斯小三”的好戏瞬间引得众多网友围观。
图源百度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正当网上舆论开始发酵蒋凡件事的时候,蒋凡妻子”花花董花花“的微博被限流并禁止评论,张大奕也禁言。随后网上几乎所有关于此事的各种文章和帖子被删得干干净净。
原来阿里是新浪微博的第二大股东,持股高达30%以上,仅次于新浪。蒋凡作为阿里的高管,在微博上出现家庭丑闻,新浪“责无旁贷”地应该帮忙摆平。于是微博上有关于“蒋凡事件”的所有帖子或内容都宛如泡影一般瞬间消失。
一直以来,“买流量、买粉丝、买热搜、撤热搜”已经成为微博平台上的潜规则,大家早就对此心知肚明。公众舆论资源在资本的裹挟下,成为了一个面向公众兜售的物品,按品次论价,舆论成为了资本操纵与买卖的对象,成为了资本家们的战利品。试问,如此被资本所裹挟的热搜榜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在当下,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又是怎样的热搜榜?
资本逻辑下的微博热搜
在资本的逻辑下,热搜榜俨然成为了资本家们门前的“一亩三分地”,资本家们在这块地盘上恣意妄为,无视社会公共利益,只盯着地里长出的果实看。资本对于微博热搜的作用方式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一)资本隐匿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这一假设是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正式提出, 即“越是受到大众媒体广泛报道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视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 议程设置仍然奏效, 但在特征上有所变化。从表面上看, 公众被赋予更多自由, 议题讨论更具民主性, 但事实并非如此。就以微博热搜榜为例, 势单力薄的普通民众无法通过自我议程设置使话题引起关注, 实际上仍是精英在设置议题。即使出现少数网民能设置和主导舆论议题, 一旦与资本集团的利益相冲突, 就会受到相关规制。
具体而言, 一方面, 资本可以促推话题上热搜。就以明星话题为例, 明星能否上热搜与经纪公司能否抬高明星的价码密切相关。李荣浩此前就曝光其唱片公司为了宣传他的新歌而给他买了热搜第五的位置。实际上, 此类热点话题并不是网民自主设置的, 而是其身后的资本集团在进行议题设置。也就是说娱乐性内容霸占热搜的第一推动力并非来自公众。
图源百度
另一方面, 资本还能“降热搜”甚至“撤热搜”。例如在明星、名人出现负面新闻时, 通过购买其他热搜关键词或删帖来为自己降热度。此次的“蒋某舆论事件”这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注解,为了减去微博上关于“蒋某”的讨论热度,资本利用金钱与权力将所有相关的文章与帖子全部抹去。
(二)资本操控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一词最早是由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指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 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环节, 这一过程就是“两级传播”。互联网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 然而并非人人都有话语权。
要成为微博上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其一是博主位于信息源的顶端, 拥有发布注意力信息的权威;其二是博主的社会身份具有一定的权力;其三是博主的发言能引起公众的共鸣。如果说第三点是草根微博可以具备的条件, 那前两点并不能随意满足, 所以草根能成为意见领袖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许多商业机构意图借助意见领袖的“名人效应”进行产品销售, 如将“董卿口红色号”“朱迅死亡芭比粉”“杨幂机场私服”等热搜话题, 就会带动相应的口红或衣服品牌热销, 因此, 热搜就成了隐形的广告平台。李佳琦一场直播带货销量上百万,这背后也离不开资本力量的操持,李佳琦的公司通过对李佳琦的精心包装与曝光,为其积累上千万的粉丝,随后便将粉丝的注意力转变为购买力,为其带来商业盈利。
图源百度
(三)粉丝经济助推热搜娱乐化
当资本设置好议题并利用意见领袖宣传后, 必须有大批用户关注、点赞和转发来维持或提升话题热度, 意见领袖的庞大粉丝群是助推热搜的重要力量。
粉丝经济是一种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 以口碑营销的形式来增强用户黏性, 从而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粉丝将明星等设置为关注对象, 当被关注者发布微博后, 他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动态消息, 并进行点评转。由于微博裂变式的传播路径, 传播效果被无限放大。除此, 粉丝还可以集结成粉丝群、创建“超话”为偶像应援。所谓“超话”是明星主页上的明星粉丝社区, 在超话社区还设有排行榜, 推动粉丝为明星刷榜和造势。
图源微博
粉丝在这个名利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此还衍生出买卖粉丝、转发数和评论数的利益链, 许多明星越炒越热、越热越炒, 相关的娱乐话题也就屡上热搜榜, 微博热搜的内容则总体上呈娱乐化特征。其结果就是在微博热搜榜中,有半数的热搜与明星有关。
微博热搜榜存在的问题
在资本的宰制与众声喧哗背景下,微博热搜榜也成了众多问题滋生的土壤:
(一)平台把关缺失, 虚假不良信息大肆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他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次提出“把关”的概念, 他将传播者比喻成守门人, 指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 对信息的流通进行筛选和过滤。
微博热搜榜是集结各种微博热门话题的榜单, 其中的微博热门话题直观地反映了在特定时间段内众多微博用户关注的焦点, 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用户在信息碎片化的微博媒介里快速地筛选出当下最新最热的话题。微博的把关工作直接影响着呈现给公众的话题内容, 因此应该格外重视把关工作的落实。
可如今, 微博热搜榜上的部分热门话题有的庸俗不堪, 细小琐碎, 有的耸人听闻, 哗众取宠, 更有些热门话题甚至还存在着信息不良和真假难辨的问题。
例如不久前微博热搜上的广州哮喘女童事件,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同情与关注,然而还未等舆论上升至下一个高潮,广州白云警方便发布公告,该事件为发帖人刘某为扩大影响而故意编造的谎言。网民们的善良被利用和消费,而这与平台的把关缺失不无关系。
图源百度
(二)议程设置不合理, 娱乐八卦大行其道
美国传播学者麦斯威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1972年的开创性研究报告《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首次使用了议程设置的概念, 即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选民们讨论和关心的主要问题, 恰好是这一时期该地区主要新闻媒介所突出报道的问题。议题经过把关人的过滤进入公众的视野, 再由传播媒介对各种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显著传播, 从而影响受众对议题重要性的直观判断。
谈到微博热搜榜的议程设置, 理想状态下是国防要闻、社会时事、体育热点、娱乐八卦等几大版块内容均衡发展。然而, 如今打开微博热搜榜, 众多娱乐八卦铺天盖地地映入眼帘, 比如“范冰冰瘦了”、“李易峰胖了”、“陈乔恩哭了”、“鹿晗素颜”“景甜洗脸”等等。这些娱乐性质的话题除了让用户窥探明星的私生活, 进而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外, 没有多大裨益。不仅如此, 长期浸泡在娱乐话题中, 用户的判断思考能力也会有所下降。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毫无怨言, 甚至无声无息,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果如尼尔波兹曼所说, 微博热搜榜上的各大版块都成了娱乐的附庸, 泛娱乐化的议程设置不禁让人深思。
(三)用户话语权不平衡, 口水战频发
目前, 微博拥有庞大而又良莠不齐的用户群, 每个用户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表达与传播的需求, 但这也引发了口水战频发、个人隐私权受到侵害以及网络舆论暴力升级等问题。
众所周知, 微博用户除了少数明星以外, 大多数还是普通用户, 普通用户的话语权和明星不可同日而语。以娱乐信息的传播为例, 明星作为娱乐消息的主体, 其发表的言论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普通用户参与的信息传播过程, 也只是停留在众声喧哗的阶段, 其言论的有效性微乎其微。
例如今年年初爆发的肖战粉丝偷袭AO3事件,这件事也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肖战粉丝与路人网友的隔空口水大战。在言论相对自由的网络世界里, 息事宁人的现象少有发生, 对立方的抨击与粉丝的维护一经反复, 动辄便是一场口水战。肖战事件, 说白了, 无非也就是一场粉丝保卫战。
图源百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微博热搜
微博热搜面向普罗大众,承受着上亿人的目光与关注,也由此承载着大众的利益与希冀。在整改之下,微博热搜应该拾起使命担当,放大与聚焦社会公共议题,致力于成为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
(一)放大与聚焦社会公共议题
在互联网传播新时代, 微博的即时性与互动性, 使信息的产生与信息传播接近同步, 使公民有机会参与到社会事件中来, 很好的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劣势。微博热搜通过放大、聚焦与呈现是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议题,吸引社会关注,形成舆论力量,从而有助于倒逼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更好地维护社会利益,推动社会发展。
例如前不久的“鲍某明性侵未成年女童案”,此事件频频出现在微博搜榜上,引发了广大网友的集体讨论与关注,大众的关注点由鲍毓明本人上升到我国性侵法律所存在的漏洞,不仅有效地助推了案件的进展,还给我国性侵法律的修缮带来了希冀。
图源微博
(二)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这一理论概念最早由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 )在《人类条件》中提出,后由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完善。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居于社会与政府之间,在作为公权力的国家和作为私领域的社会之外,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
无论是“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中源发于微博用户的现场画面,还是2018年花总曝光星级酒店卫生乱象引发的监督整改,从新闻生产最前端的线索采集到直接与用户相连的新闻分发、舆论反馈,微博都为用户提供了相互交流、辩论的公共平台与麦克风。
然而,政府力量和商业资本并非独立于微博场域之外,这从此次的“蒋某舆论事件”可以管窥。整改后的微博热搜,应该尽可能地独立于资本与权力之外,让人民的归人民,资本的归资本,把人民的舆论还给人民,在公众议题与娱乐议题中寻求平衡,为网络空间中公众平等而自由的交流提供场所,致力于成为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
我们所需的微博热搜,应该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应该是公共化的,而不是娱乐化的;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受裹挟的。真实,自有千钧之力,掺水的数据、虚假的点击,并不能成为这个时代有说服力的注脚。相信在有关部门严格治理、媒体强化责任、网站完善审核、网友擦亮双眼下,微博热搜会好评和热度一色,流量与口碑齐飞。
参考文献:
[1]陈冀.浅析发展传播学视域下微博热搜的社会功能[J].传播力研究,2019,3(04):76.
[2]杨宁.传播学视域下微博热搜榜的问题研究[J].新闻传播,2017(12):121-122.
[3]魏洁宇.资本逻辑影响下微博热搜娱乐化现象分析——基于传播学的视角[J].中国报业,2019(12):26-27.
你可能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21石牌热点全解班正式上线!
分析时下热点!我们可是专业的!
21石牌业务特训营!
“消息、评论、策划、脚本样样精通!
“风趣幽默的Top2准博士—科特学长”
为你带来深入浅出的《范式与流派》!
21石牌暑期全程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