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被黑 她是史上第一冰美人 因笑惹祸被黑上千年 一文物出土还她清白
(说历史的女人——第212期)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这么一个美人,她长得非常漂亮,在后来的很多文艺作品以及影视剧中,对她的美貌都给予了极尽想象力的展示和渲染,总之在挑选褒姒这个角色的时候,不是美女是没有资格来饰演她的。所以,褒姒之美,堪称异色了。
但是褒姒除了本身的美貌之外,她还有一个特点,也被广为流传,甚至这个特点还充满了争议,即她不爱笑,或者说她不笑。也因此,她被誉为古代史上第一冰美人。
我们常在诗里看到形容美人笑的,比如杨贵妃微微一笑就是千娇百媚之态,再比如汉武帝的李夫人(孝武皇后)一笑更是值钱,不仅倾城还倾国。既然美人一笑如此迷人和难得,那么作为超级美人的褒姒一笑之下,肯定也是令人神魂颠倒。所以,这就引发了周幽王的无限好奇和神往。
褒姒在之前到底笑不笑,不得而知,因为褒姒是褒国之女,有一年,周幽王率兵攻打褒国,褒国国君就组织国民开始抵抗,但是褒国毕竟乃小国,民寡兵少,根本不是周王朝大军的对手,很快就被击溃了。这时候,褒国有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是死战,然后被周王朝的大军直接灭国,第二个结果是既然打不过就赶紧选择缴械投降。
但是你说打就打,说投降就投降,这也太容易了,周幽王可不是二傻子,任由你来耍弄的。所以,褒国作为战败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一般主要都是年年进贡,献上自己国家的土特产,比如吃的食物或者蓄养的马匹之类,当然这些东西都比不上一样东西,那就是美人。
古来帝王多好色,英雄难过美人关,所以一旦进贡上几个绝世美人的话,一般上国都会原谅小国进行抵抗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甚至还会对其进行封赏。所以,褒国为了国家的未来,就将国中的第一美人褒姒献给了周幽王。史书没有记载褒姒的父母是谁,但是一般而言,既然作为政治工具被献出,那就是代表着国家高度的利益。比如褒国的老板会对褒姒进行一番思想工作,说你这是为了褒国而献身的,褒国会善待和封赏你的父母兄弟等亲人,你要多对周幽王为我们褒国美言,等等之类。这样以来,褒姒就大到为了国家、小到为了家人,而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就被献给了周幽王。
周幽王本身还很生气,但是看到褒姒之后,满肚子火气就顿时跑到九霄云外了,因为褒姒真的是太美了,她的美貌足以令一个男人顿时乱了方寸。也正因此,周幽王对褒姒的宠爱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申王后。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来看,申国和西周王室一直联姻,关系十分密切,地位在众多诸侯国中也非常突出,尤其其经济和军事力量格外强大。以后,我们会见识到他可怕的力量。所以此时,周幽王为了一个褒姒,而竟然废了申王后以及太子,这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也正因此,也足以见识到了褒姒美貌的强大力量,她已经让周幽王失去了理智。到公元前778年的时候,褒姒又为周幽王生了一个儿子,周幽王非常开心,给这个儿子取名为伯服。到这个伯服4岁的时候,周幽王对褒姒的宠爱越发严重。于是,他就干了一件蠢事,如前所说,他为了表达自己对褒姒的宠爱,就废掉了自己的原王后申王后,立褒姒为新王后,同时,也废除了原太子宜臼,立了褒姒所生的伯服为新太子。
周幽王干这一件事,真的有点头脑发胀,因为他疏忽了申王后的老家申国的力量。从公元前774年到公元前771年,这中间的三年时间,发生了两件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申王后和儿子宜臼被废除后,他们母子二人不是呆在周幽王的宫中等死,因为后宫政治斗争也很惨烈,既然不是王后和太子,那么就保不准哪天会被收拾,所以说熟悉后宫斗争的申王后就带着自己的儿子宜臼逃回了申国。
第二件大事是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玩了一个游戏,叫烽火戏诸侯。本来周幽王把自己能给予的都给了褒姒,就算做了王后,但褒姒仍然并不快乐。这可让周幽王非常苦恼,于是,他身边的一个宠臣就说了这个游戏,周幽王很开心,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派人点燃了军警信号烽火,果然各地诸侯都带着兵马前来救援,但是结果到了帝都却发现周幽王和褒姒在饮酒作乐。褒姒看到诸侯慌乱的样子,就笑了。这件事,让周幽王在诸国之中从此失信,失信也意味着失去拥护。那么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到公元前771年的时候,申国老板(此时申王后的老爹已经挂了,做老板的是她哥哥)为了帮助自己的妹妹和外甥,就派遣使者联合了了鄫国、犬戎两支强大的力量,一起攻打周王朝,周幽王率兵抵抗,结果战败,西周灭亡,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件事并没以周幽王的死而结束,褒姒反因此被送上了道德的审判台,她成了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在历史上继续被黑了下来。
关于褒姒因笑被黑千年这件事,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是存在极大争议的。具体有2种说法和2种证明:
第一种说法是记载的真实性争议,我们都比较公认的司马迁《史记》记载为周幽王为了让褒姒一笑,故而点燃了烽火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烽火之外还有一个军事报警器叫大鼓。结果,褒姒果然一笑,但以后周幽王也为此付出了亡国的代价。总之,《史记》的记载跟我们今天流传的说法差不多。
第二种说法来自于《吕氏春秋》的记载,这一版的记载主要侧重于报警的方式,《史记》是烽火,而《春秋》则是击鼓,即在周王朝和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台,在上面安置一面巨型大鼓,有敌情时,则击鼓为号。倘若照此来看,则“烽火戏诸侯”则为戏说了。那么到底哪一种更为可靠?这可是决定褒姒清白的事啊。于是到了近代,有了两处证明。
第一处证明:一代历史学大家钱穆在其代表作《国史大纲》中对此进行了质疑,他的主要观点为,众诸侯有远近,不可能同时到达,另外诸侯来救援发现没有敌情就带兵而去,这么一件事有什么可笑的呢?褒姒的笑点也未免太奇怪了。所以说,烽火戏诸侯乃小说家言。另外,周幽王是主动进攻方,又不是被攻打,他举烽火也不符合和诸侯国的约定啊。
第二处证明可不是说说的事了,这次是出土文物,在公元2012年,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被赠一批出土文物战国竹简,又称为清化简,此竹简中记载了周幽王失败的经过和原因,但却唯独没有所谓的“烽火戏诸侯”之事,当时的时间应该比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更近,若有此事,定会有所涉猎。在清华简中记载,周幽王是主动带兵去攻打申王后的故国申国,申国的老板为了保家卫国,就联合了犬戎部族等国进行反击,结果周幽王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不行,战败了。
结论:通过钱穆的质疑以及出土文物战国竹简的记载,我们基本理清了所谓的“烽火戏诸侯”一事的真相。褒姒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冰美人,她因笑惹祸被黑千年的黑锅也该被摘去了,别的理由可以不信,但是文物清华简的出土应该足够还她清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