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审核不通过怎么办 游戏企业风控 | 员工侵占公司虚拟财产怎么办?
用最简单的方式讲讲游戏法律
文 / 郑鑫焱 律师
互联网与科创法律事务部副主任
广东金桥百信律师事务所
编 / 卢楚乔 律师
广东金桥百信律师事务所
发现有公司员工利用其游戏后台的工作权限,偷偷摸摸将游戏装备、道具、货币发放给其他玩家,私下换取非法利益,怎么办?
此类情况多发于游戏运营公司的技术人员、运营人员,操作方式相对隐蔽、证据收集略有困难、追责方式有点难办,令不少游戏公司头疼不已。随着公安机关对涉互联网行业的犯罪活动越来越熟悉,此类案件已有相对稳定的追责路径。如有游戏公司遭遇前述情形,可尝试以“职务侵占罪”提起刑事控告的方式,追究操作人的责任。本文将从职务侵占案件在游戏行业语境下的具体表现、报案材料的准备、报案时的注意事项几方面稍作分享。
【1】【什么是职务侵占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2】【游戏公司中,员工的行为模式是否符合职务侵占罪的犯罪构成】
★ 行为主体
本公司的员工。包括正式职工、合同工和临时工三种,重点是这些人员非法占有单位财物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而不是行为人在单位的“身份”。
★单位财产
单位所属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代币、武器装备、道具等虚拟财产。
★ 行为方式
1.通常为游戏企业员工利用职务便利通过修改计算机数据,生成或修改所属单位网络游戏的虚拟财产,以直接发放到指定游戏账户或生成礼包码由用户在游戏中兑奖界面获取等方式交付虚拟财产;
2.在游戏企业,拥有修改数据的职务便利,通常有技术人员、游戏运营维护人员、游戏奖励审核人员等公司给予其数据技术写入或修改授权的工作人员。
★ 非法占为目的
1.将虚拟代币充值于自己的账号使用、直接于自己账号生成武器装备等私自非法占有;
2.非法出售给玩家私自获利。
显然,在不考虑数额的情况下,此类行为符合职务侵占罪的犯罪构成。
【3】【如何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一,确定管辖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九条: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经济犯罪的,由犯罪嫌疑人工作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管辖。如果由犯罪行为实施地或者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也可以由犯罪行为实施地或者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
因此,如拟以职务侵占罪名向公安机关报案,可向公司注册地有管辖权的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报案。
第二,确定犯罪数额
【法律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9号)第一条、第二条、第十一条可知,侵占财务金额在六万元以上不满四十万元的,属于数额较大的情形,侵占金额在四十万元以上不满六百万元的,属于数额巨大的情形。
即,职务侵占罪的立案追诉的最低标准是侵占公司财产六万元以上。
【数额计算是难点】
犯罪数额是游戏企业职务侵占罪报案的难点。《民法总则》第127条虽确定了虚拟财产的可保护性,但虚拟财产的价值确定问题,却暂无任何法律法规予以评价。同时,由于虚拟财产有别于实体财产,连物价局都无法对虚拟财产(尤其是五花八门的游戏中的种种道具)进行鉴定。
【虚拟物品的价格确定方式】
事实上,由于公安机关对游戏内虚拟道具的获取来源质普遍没有太准确的理解(或许是大部分警察同志都不玩游戏),我们在报案时受到的阻力相对较大,也常常会被质疑:“有些道具能卖几十万,有些又只能卖几十块钱,这样的价格波动没法确定虚拟物品的价值”。
翻看过往的公开判例中,我们发现对于在货币类道具的职务侵占中,虚拟货币的官方价格能作为犯罪数额的计算依据【如(2016)粤0106刑初398号、(2014)三中刑终字第66号等】。而在装备、功能性道具类的侵占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实际非法收受的金额被作为犯罪数额的计算依据。【如(2017)粤 0106刑初845号 、(2015)穗天法刑初字第2013号等】。这样的计算方式也不尽准确。
我们常说游戏中的物品分为三类:货币类、道具类、装备类,但这些道具的从取得方式通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从官方渠道购买,如游戏中的内购商城、客服直售,这类物品在销售时往往有稳定、公开的标价,任何玩家需要购买均需支付同等的价格。
另一类是从游戏中获得,如通过任务、副本、刷怪、BOSS战等方式取得的装备道具,此类物品在部分游戏中可以在游戏玩家间交易,因供需关系确定价格,价格受游戏内的交易生态影响,波动较大。
理论上,我们在计算职务侵占的犯罪数额时应当按上述两类区别对待。
否则当出现“员工将官方商城售价累计为100万的诸多道具私自发放给玩家,收取10万元人民币”的情况时,办案机关仍将实际收受的金额作为犯罪数额的计算依据,这对游戏公司显得有些不公平。
因此,官方直售的装备道具类虚拟物品能否以“官方售价”作为犯罪数额的计算依据存在较大争议,这需要受游戏公司委托处理案件的法务人员或律师与公安机关加强沟通,以帮助办案警官了解案件的性质。
【4】【职务侵占罪报案所需材料】
下图为笔者办理相关案件时整理材料的思路(已结合游戏企业职务侵占罪的特征做了调整),可供参考讨论。
【重点提示】
1. 由于此类案件属于较为新颖,需要报案人尽量向相关部门直观说明嫌疑人可以如何操作游戏后台,可对后台操作过程的视频录制、截图。
2. 需要重点说明嫌疑人在公司内对于案涉游戏拥有的权限,解释如何利用该权限实现对于虚拟道具的售卖、游戏数据的修改。提供劳动合同、岗位职责书或游戏后台账号的权限说明。
3. 如果能与买家取得联系,尽量通过可**的方式了解到买家如何与卖家沟通、如何交易、交易了哪些物品、私下交付了多少金额。以证明嫌疑人的非法获利情况。
4. 犯罪数额未达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6万元的,只能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5】【说在后面】
游戏行业也好、直播行业也好,又或者是其他类型的互联网行业,实质上均属于知识产权导向型、数据导向型的轻资产企业。
互联网企业员工的内部犯罪往往隐蔽性强、侦破难度高,数据易被篡改甚至被清除,对企业来说追责成本较高。在法律尚有空白,监管力度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企业方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在企业内部的风控管理、监管制约,才能在防外患的同时,止住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