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的机会在哪里 求稳心态明显 青年就业新机会在哪里?
青年就业求稳心态明显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同比增长21.22%。2021年比2020年增加了36万人,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比2019年增加了51万人。
受疫情影响,2022年度国家公务员的报名过审人数上涨明显。2022年国考报名过审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12.3万人,同比增长54.7万人,涨幅高达34.7%,较2018至2021年年均涨幅(5.8%)高出28.9个百分点。
疫情冲击下,青年就业求稳心态明显。人社部发文分析认为,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停工停产,不同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稳定性和工资待遇,青年人为了规避风险,其择业更倾向于求稳。国有企业等制度体制保障内的单位成为青年理想的就业去处。根据人民数据研究院调研数据,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有68.1%的青年选择进国有企业性质的单位。选择进民营企业性质单位的青年占比为31.9%,数量不及选择进国有企业性质单位的青年数量的一半。
“求稳不是年轻人最好的职业选择”,《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在经济观察网的文章中称,在剧变的时代,只有拥抱不确定性,才能求得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是创新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求得的确定性,才是多元的发展机会和更茁壮的成长。
吴晨是根据两份来自中国顶级学府的就业报告得出这一结论。清华大学发布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1届毕业生中,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前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比为69.9%,较2020年上涨5%;同时,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相比2019年比例下降近一半。北京大学2021年6月曾对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量超过2万人,统计结果显示,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到体制内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占49.3%,接近一半。
新机会在哪里?
“就业机会的涌现在那些最具发展优势的领域。以职位供给量的环比增长率计,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生物医药、电子商务与新零售为增速最快领域。”脉脉发布的《告别氪金时代·人才吸引力2021报告》显示,新经济领域中,技术类岗位需求量居于前列。在新能源和新生物医药行业,销售岗位需求旺盛,需求量仅次于技术岗位。而运营岗位需求集中于电子商务和新零售领域。
环球兴学COO张晓飞认为,新能源、新产业、新技术带来的新岗位和新趋势,已经让就业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平台型就业和灵活型就业的需求和趋势更是日益凸显。这一切都使保持终身技能学习力成为了个体发展的刚需。
2021年,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在加速落地,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改革加快推进。天九共享集团全球CEO戈峻表示,2022年随着更多政策落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将继续深化,打造和重构企业的“智慧战斗力”将成为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然而,2021年12月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NEI)录得28.1,较11月下降1.5百分点。该报告显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新经济指数有过连续数月的增长,自2020年中开始,随着国民经济逐步恢复,旧经济回归强势,对于新经济形成压制。
万事达卡亚太、中东与非洲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马德威(David Mann)表示:“在本月报告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的新增企业区域分布特征相较于2015年呈现出了更为不均衡的分布。在新增企业增速最快的地区中,我们看到广州的表现尤其引人注意;而相比之下,天津和上海的新增企业增速则较为缓慢,其截至2021 年底的新增企业与2015 年相比并无明显增加。”
该报告的新经济指数覆盖了节能与环保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新技术服务与研发业、金融服务与法律服务、体育文化和娱乐等10个类别,超过140个行业。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徐洪才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会延续平稳向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大概率在5%到6%合理的区间运行。各行各业都有机会,但更多的要聚焦于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上把握市场机遇。
“‘持续学习’是职场人公认的职业成功关键因素”,《告别氪金时代·人才吸引力2021报告》显示,对于职业教育的反思在2021年成为热点。政府政策层面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而“职业教育”培训类的公司也正在兴起,但是,当下职场人所需要的学习,并非只是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
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落地,就业替代效应已开始显现。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提到,到2025年,自动化和人机之间全新的劳动分工将颠覆全球15个行业中的8500万个工作岗位。伴随自动化和数字化,针对数据录入、会计和行政服务等技能的就业需求正在减少。目前全球超过80%的企业高管正在加速布局,推进工作流程数字化,而50%的雇主则希望加快实现企业部分岗位的自动化。美国东北大学校长、《防范机器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一书的作者约瑟夫·奥恩认为,要防止工作被机器人取代,就要在职业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而不是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