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三部曲 申论技巧 | 文章写作三部曲:破题、架构、行文——打造高效写作的秘密武器【以202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第五题为例】
在写作过程中,你是否曾遇到过无从下笔、思路混乱的情况?或者在完成文章后,发现自己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想要传达的信息?这些问题很常见,但通过掌握破题架构、行文和申论作文三部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为你揭示这三个步骤的具体应用和实施策略,帮助你轻松应对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
一、破题架构:明确写作目标和方向
在开始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写作的目标和方向。破题架构就是通过分题目或主题,明确自己的观点、立场和论证思路。这个阶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仔细阅读题目或主题,找出关键词和限定条件。
2.分析题目或主题,挖掘潜在观点和角度。
3.确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找到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
4.制定论证思路,为后续写作提供清晰的框架。
二、行文:构建文章结构和内容
在完成破题架构后,接下来就是构建文章结构和内容。这个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照论证思路,将观点和论据有机地组织起来。
2.注意段落间的过渡和衔接,使文章流畅通顺。
3.使用生动的例子和恰当的比喻来支持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采,让读者产生共鸣。
三、申论作文:提升文章质量和深度
完成行文后,我们需要对文章进行审查和修改,以提升文章的质量和深度。这个阶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检查论据是否充分、合理,有无漏洞和逻辑错误。
2.审查语言表达是否得体,有无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3.深入挖掘论点,寻求更深层次的见解和思考。
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文章,思考如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可以打造出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的文章。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这三个步骤并不是严格按顺序进行的,而是相互交织、反复修改的过程。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经验,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轻松应对各种类型的写作任务。
题目示例
【2021年国考(地市级)申论第五题】
5.“给定资料1”中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句话对提升治理效能有深刻的启示。请你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治’慧”为题,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观点明确,见解深刻;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5材料一
Y县的风林村有13个村民小组,曾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全村总体地貌为高山峡谷,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
过去,靠山吃山、砍树卖钱,(采分点:过去砍树维持生计。适当改变句子结构,不能完全抄材料的句子。)是当地人视为天经地义的生活逻辑。由于地处山区,这里旱地多、坡地多,气候寒凉,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种类较少,农民收入较低。(采分点:过去村地理环境差,难种植经济作物,农民收入低。)“以前大家没钱了就上山去砍树卖,钱用完了又去砍,你砍、我砍、大家砍,对森林的破坏很大。”风林村村民赵春桥说。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让风林村的生态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小时候河水大到能推动水磨,后来山泉水少了,村里吃水都困难!”风林村党支部书记周云光说,山上的树越砍越少,河里的鱼渐渐消失,不仅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村民的生存发展也渐成问题。“可是,吃饭需要钱,盖房子需要钱,娃娃读书需要钱,不砍树,大家的生计怎么办呢?”赵春桥说。(采分点:过去破坏生态环境,村民发展难以为继。)
怎么把村民力量发动起来,既让大家吃饱穿暖,又能保护好生态?为了解决生态保护和村民生存的矛盾,2016年,当地党委和政府在风林村引入“村寨银行”项目作为新的探索:村民以小组为单位,每家自愿拿出1000元入股,和其他社会扶持资金合起来,每年发放给小组内1/3的村民用于生产生活,借贷的村民1年后连本带息还款,下一批村民继续借贷,以此方式滚动实施。村民可以自由支配这笔钱,发展种养殖业、供孩子上学、盖房、看病等,但要签订环保协议,承诺不再砍树,不再从事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违背协议者将罚没入股资金。(介绍村寨银行项目,无采分点。)
一开始,村民并不认可和接受。(采分点:一开始这个词就说明,过去村民不认可接受村寨银行项目。)当村民听说要建“村寨银行”,以为又是扶贫项目来了,都反响热烈,但后来听说项目还需要自己出资,便开始犹豫起来。“以前我们都是各过各的,谁也不管谁,现在要集资建银行,我们哪里懂哦!”(采分点:从这句话可以推出,以前的村民都是“自扫门前雪”,力气使不到一处。)“大家的钱怎么管?往哪个方向奔?要争取哪些利益?这些事情我们可几十年都没想过。靠我们自己,能行吗?(采分点:推出村民开始充满质疑,没信心。)”在一个个夜晚,村民围着火塘挤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村民不断提出疑问、发表意见,并最终讨论出一个人人都能接受的管理制度,比如:谁砍树了,除入股本金被扣除外,全村人都不参加他家的红白喜事;谁家不还贷款,他家的林权证、政府发放的农资补贴等,就要被扣留……(村民的做法,无采分点)
村民自己立规矩,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村里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村民之间也更和睦。大家一起商量垃圾怎么回收、怎么处理,“一事一议”落到了实处。几年下来,风林村环境好了,村民的心也拢在了一起,周云光干了近20年村干部,他说现在风林村“制度最管用、自治最省心”。(采分点:现在村民定村规民约,落实一事一议,齐心协力保护环境,村民之间更和睦,最大程度发挥村民自治的力量。)
全村13个村民小组,都划定了自然保护地,并在村民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管理条例,明确了自然保护地的范围、保护措施、奖惩措施,全体村民都有权利监督落实条例的执行情况。(采分点:现在设立了自然保护地。)
借贷来的资金,村民们有的用于养猪、养羊等养殖业,有的用于中药材种植,也有的用于看病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村寨银行”既满足了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资金需求,又激发了村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让保护自然环境成为了一种自觉。(采分点:借贷来的资金满足村民各种资金需求,促使村民自觉保护环境。)
新房组李国坤家,家门口已搭起了五六个蜂箱,地里种上了野生菌。“全组都参加了这个项目,10户获得了首批贷款,有的种上了药材,有的买了猪羊。”李国坤介绍,全村已经没人上山砍树了。“现在,护林员不用满山跑,轻轻松松坐在家里或者干干农活儿,就能把山看管得好好的。因为,全村人的眼睛都在盯着呢!”李国坤笑着说。(采分点:全村无人砍树)
不能砍树,那就种树。几年下来,风林村转变了发展方式,种植了核桃、梅子等果树,开辟了中药材生产基地,共达3400多亩。村民在山上养蜂,田里种豆,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农产品销往全国,大家的腰包也越来越鼓。(采分点:全村积极种树,发展农业项目,收入越来越高。)
随着生态越来越好,山上的金丝猴、小熊猫等珍稀动物又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风林村,村民们建客栈、开餐馆、跑运输、做向导,过好日子的劲头越来越足。(采分点:生态环境好,山上珍稀动物多,慕名游客增加。)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风林村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从坐吃山空到山绿人富,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有环境治理专家评论道,“‘村寨银行’与生态环保联动,通过对人们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自然的改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发展。”(采分点:专家的话都很重要。从坐吃山空到山绿人富,实现了人与自然平衡发展。)
第一步:审题
本题的作答要求是结合对“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治’慧”为题,写一篇文章。
许多考生初看“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句话,可能难解其意,但再看题干中“这句话对提升治理效能有深刻的启示”,便很容易明确所要写的文章的主题。所谓“治”,是治理;所谓“慧”,是智慧,社会治理需要智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运动变化的规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只有“‘治’慧”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要素内容标题“治”慧总论点要在尊重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以人为本、科技支撑和依法行政的有机统一,推动“会”治理到“慧”治理的升级。
第二步:分析给定资料(理思路)
1.为命题作文,题目为“‘治’慧”,围绕城市治理,分析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慧、技巧。
2.“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与分析,往往是扣题的关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转变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方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同理,社会治理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充分尊重规律,才能提升治理水平。从而,确定出总论点。
3.材料1介绍“村寨银行”前后村民的转变告诉我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论证角度。
材料2-3,学会“种戏”回归乡村才能让戏曲唱得响、传得久;发挥群众自治的力量,才能提升社区治理水平。这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要尊重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这也属于社会治理的一个规律,可以作为第二个论证角度。
材料4,最后有理论性的总结,城市治理要回归到人行道的本质功能,更新和提升对城市运行规律的认识,才能保障行人的通行权益等。也就是告诉我们,要尊重城市治理的初心,人行道就是让人通行的,不能变为商贩经营的场所;住房就是让人居住的,不能成为某些人炒作的平台,坚持“房住不炒”;图书馆就是用来读书充电的,不能变成咖啡馆等营利的场所。这也是社会治理的规律,可以作为第三个论证角度。
4.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要求我们不要局限于材料,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与分析。
第三步:形成文章
【锦仕参考范文】
“治”慧
正所谓“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从来不缺少善治的智慧。物无妄然,必有其理,通达的点出天人合一哲学观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辩证的指出为政之道要关注人心向背的执政理念。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智慧时代的前沿,以“治”慧之道聚力推进基层社会的治理效能,更具有加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采用释义式开头,提出总论点。)
“治”慧之道,在于因势利导,引导群众自治。(分论点一)竭泽而渔的对林木资源的掠夺,不仅极大的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因为发展的不可持续使得村民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而传统的监管方式,收效甚微,成本高企。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让大家在讨论中实现了自治,不仅有效遏制了滥砍滥伐,保护了自然环境,发展了生态经济,实现了循环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还因为全村的积极参与,一事一议落到实处,村里更和谐,民风更和睦,民心更凝聚。
“治”慧之道,在于春风化雨,传承民间艺术。(分论点二)发展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充足,同样需要精神上的抚慰,而民间艺术的有机传承,在提供精神给养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借助民间生活礼仪,培育民间艺术的乡村发展土壤;通过现代化的改进创新,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文艺需求;通过对民间艺术团体的传帮带,改送戏下乡为种戏下乡。这些举措,不仅让民间艺术生根发芽,还让乡村更有文化。
“治”慧之道,在于留住记忆,彰显人文情怀。(分论点三)曾经粗放的发展模式,不仅严重的污染了自然环境,留下了诸多的生态欠账,还污染了人们的温馨回忆。通过关停污染产能,多管齐下治理水域,改善人居环境,古老的历史街区又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有温度的茶座,有符号的面馆,有文化气息的工作室、生活馆、艺术馆……一座座建筑,被标注出历史的韵味,勾起了人们旧时的记忆。
“治”慧之道,在于善用科技,体现科技温度。(分论点四)有温度的科技,提供了城市管理新的解决方案。重点区域的全天候监控,可以对城市的违规行为和不文明现象实时干预,微信群的灵活应用,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监管各方的温馨互动。有温度的科技,也注重消除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充分照顾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保留弱势群体的绿色窗口,寻找边缘群体与时代的归属感和共鸣点,让科技便利惠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做好社会治理这篇大文章,并非一蹴而就,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治”慧之道,润物无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需要复杂抽象的理论体系,也需要具体而微的治理智慧。“治”慧之道,以人为本,让绿色的山村,重迎回自然的馈赠;让蜿蜒的河水,滋长出绵长的生命力;让秀美的乡村,浸润了文化的气息;让灵气的城市,彰显出时代的温度。(综合采用引言式、展望式结尾方式,做到首尾呼应。)
【分论点展示二】
以人为本是“治”慧的应有之义。
科技支撑是“治”慧的关键之招。
依法行政是“治”慧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