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正规的出黑平台 头条|内容行业也有“Battle”,微信平台出新招打击“黑稿”
7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名为《网络“黑稿”何时休》评论文章,文章评论说自媒体时代出现大量利用抹黑对手的“黑稿”进行商业诋毁的互联网乱象。
7月18日,某知名公众号发表文章称,微信推出了“争议详情”功能:如果某篇文章存在争议,文章上方就会标有“以下内容存在争议”,页面下方有一块区域为“权利人有话说”,展示争议双方的声明。
如下图所示:
这种方式很像最近很流行的《中国有嘻哈》里的“”比赛环节,即两个人在同一平台以同背景音乐轮流唱Rap,通过即兴Rap的方式diss(攻击)对方的弱点,让对方无话可说,也就是让对方RAP不出来,这样的胜利是最有面子的。
经微信官方证实,此功能在已在昨晚9点推出,并发出来一篇详细的《关于公众平台“争议”流程相关问题说明》。
正因为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可以存在多元的观点,很多企业的公关写手利用这种特点,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诋毁和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在同一行业中,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越来越频繁,企业间通过旗下的公众号互相攻击,甚至出现恶意诋毁对方的行为,侵犯对方企业的名誉权,惹起很大的争议,公众很难辨别谁对谁错,造成不好社会影响。
无论是真的恶意抹黑还是被“碰瓷”,关于自媒体文章侵害名誉权的争论从未停止。
京东与阿里巴巴的纠纷
在今年6.18年中大促预热期间,京东投诉“天下网商”恶意诋毁,“天下网商”在微信公号上转载微博网友的爆料,发布了题为《京东逼商家给消费者涨价,神舟电脑举报京东“恶意扰乱市场价格”》的文章。
而后,京东在其官方微信号澄清说,对阿里巴巴旗下媒体《天下网商》捏造**制虚假新闻的行为表示愤慨,并就《天下网商》违背新闻事实,恶意诋毁京东的行为已向网信办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实名举报。
针对这一控诉,《天下网商》编辑部也发表声明称“事实就是事实”,并指出这是“京东为了碰瓷阿里的一贯手法”。
京东再次发声明回应,“将坚决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互联网世界里阿里巴巴和京东同为电商平台的佼佼者,双方存在竞争关系是不容置疑的。
钛媒体与36氪的撕逼大战
前段时间,钛媒体和36氪上演了一场互联网科技企业间的“撕逼大剧”。7月10日上午,钛媒体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36氪再陷“涉嫌诈骗”漩涡,中国股权众筹已近落幕”的文章,让36氪处在众多媒体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很快36氪就作出回应,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声明,名为“关于钛媒体恶意中伤、抹黑的不实负面报道之声明”。
声明内容极力维护自身的企业名誉,尽可能挽回企业的声誉,并称钛媒体文章的内容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断章取义、严重扭曲事实,在没有全面了解36氪公司业务结构的情况下,对36氪名誉进行了侵害,企图抹黑36氪,给36氪造成很大的名誉损失,指钛媒体的恶意抹黑36氪,会用法律的途径捍卫该公司的声誉,随后也会向钛媒体寄出律师函。
36氪随后又发布了一篇名为“致未来,致媒体同行”的文章,强调了36氪是正规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介绍了该企业的发展状况与业务情况,并称该企业并没有欺诈行为,想要努力重构被钛媒体“毁容”的企业形象。
第二天,钛媒体也不敢示弱,也发表了一篇名为“致36氪致未来,也致责任致信仰”声明,该声明称之前发布的“36氪再陷“涉嫌诈骗”漩涡,中国股权众筹已近落幕”的研究性报道是有根据的,36氪律师函内容里有搬出政府部门是有意打压钛媒体。
如果36氪借政府之由打压科技行业得来不易的言论自由空间和钛媒体公司,36氪也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科技同行的笑柄。
钛媒体与36氪的撕逼事件,让旁人觉得互联网科技行业的竞争尤为激烈。一共四篇公众号推送,让我们看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竞争对手间的“互斗”乱象,双方都在自圆其说,利用公关文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互相打击,这使得读者很难分辨谁对谁错,更有一种看“两只猴子耍戏”感觉。
如果该事件一开始可以通过微信的争议详情功能来解决,或许不会这么狗血。
因为在此功能的监督下,可以使整个事件的发展更为透明化和公开化,此事件的发展结果可能更让公众接受,同时让公众更清晰地了解到此事件发生的原由,增强了公众分辨事实的能力。
创作“黑稿”,谋取利益最大化
众多媒体之前便揭露过,一些自媒体人通过各大平台的账号,采取以偏概全、捏造内容等方式发布文章,吸引关注,扩大影响力。
然后瞄准大型公司、知名人士,或是请利益方在背后提供“黑料”、或是自己**制真假参半的负面稿件,赚取利益。
而在这些手段中,发“黑稿”的风险最大、收益也最高。根据自媒体账号的影响力,一篇“黑稿”的价格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因此有不少人铤而走险。
推出“争议详情”功能,利于微信公众号平台良性发展
一旦以上事件发生,除了涉案的双方,作为“案发”之地的平台自然也会被卷入其中。原告方通常会要求平台删除稿件,甚至会直接起诉平台方,使平台方处于尴尬的局面。
一场诉讼通常会耗费很长时间,在判决下来前,相关文章可能已经广为流传,对企业或个人造成的恶劣影响无可挽回,这也不利于平台的良好发展。
而且被指侵权的文章发布在公众号上,意味着微信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而另一方面,在法院未作出判决之前,微信并没有权力决定公号是否涉及侵权,是否应当删稿 。
如果平台方自行判断,将趟入“浑水”,如果置之不理,则可能承担连带责任,就会夹在中间,面临两难的境地。
为了改变这种不好的现状,微信作为平台方,推出“争议详情”功能,正是从平台的角度出发,为有名誉权纠纷的双方提供一个可以公开陈述的空间。在不删稿的情况下,告知读者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既发挥平台监督的作用,也不会有僭越之嫌。
所以,此功推出有利于维护平台健康的生态环境,促进平台的良性发展。让我们一起期待内容行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