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理财产品介绍 工行理财居然都雷了,固收产品还香吗?
今天想聊一聊工行理财爆雷的事情,其实新闻本身呢,估计大家都听说了,但可能仅仅是知道有这么个事情,反正自己没中招,估计也懒得研究。
有一个数据和大家分享一下,目前国内银行理财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了23万亿元,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这是个什么概念,这差不多相当于广东、江苏加上海一年的GDP总量。
况且,咱们掰起手指头数一数,你有闲钱想要投资,无非就那么几条路:房产门槛太高我们先不算,那么就是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保险理财,这算是最大众化的了,其他像是P2P估计已经雷得大家不敢碰了。
这些渠道中,银行理财一直被认为是浓眉大眼又老实稳健的代表,咱们这次没买,不代表以后自己或亲友家属就永远不买,提前了解一下银行理财的风险点总是好的。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爆雷的都是那种高收益理财,大不了我买收益低一些的产品不就好了。对不起,这次爆雷的工行理财,年化基准才4.1%,你觉得高吗?该爆还是一样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容我给大家捋一捋。
这款产品本身虽然打着工商银行的名号,但实际上,工行只是作为一个通道,或者说是代销机构,卖的产品是鹏华基金旗下的资管公司打理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爆雷是25只产品一起炸,合计总规模大概在40亿。
如果用后视镜来看,无论是管理人鹏华资管还是代销方工商银行,都是正规大机构,并存在所谓的山寨跑路爆雷,这一点和大部分P2P是有本质区别的。
不仅如此,这套产品属于固定收益类,银行提示风险等级是PR3,也就是说,比权益类产品风险都要低,怎么就突然雷了呢?
网上传言有挺多版本,有的说是踩雷了海航债券,但除非是allin一只券,不然哪怕是真的踩雷了,也不至于全线崩盘,现在工行APP上有关该产品的信息已经清空,所以我只能参考同类风险产品的投资范围做一个推断。
通过查看年化基准、风险评级和投资门槛相近的另一款产品说明,它的投资范围有这么一条:非标债券资产不高于50%。
也就是说,银行理财可以通过投资其他资管计划,去间接投资更高风险的产品。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通过反复嵌套,名义上以仓位控制了风险敞口,但如果穿透到最底层是高风险产品,一旦爆雷,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猜测,毕竟真正在购买固收理财的时候,投资方是不可能把具体投资标的告诉我们的,那么现在爆雷之后,如何处置呢?
工行就是工行啊,鹏华那边还没发声,自己就先站出来维稳,从我的角度来看,工行其实就是个二道贩子,只是赚个分销费,你鹏华投资踩的雷,没理由让工行来擦屁股,估计后续两家还会私下勾兑一下。
鹏华如果一点表示都没有,以后再卖产品,肯定要被工行渠道封杀的,说不定大哥一吆喝,下面招行什么的小老弟都不接鹏华的分销了,这影响就大了。
要说这银行的固定收益理财,本质上还是赚息差。虽然基准收益仅供参考,但正常来说都会达到(而权益类理财的基准就是摆看的,最终赚多少完全取决于市场大行情),就算投资有所闪失,只要亏得不多,也会拿自有资金先垫付掉,让你看起来是保本保收益,下次继续买,总之是不要打破客户的信任才是王道。
这回啊,恐怕还是窟窿太大,一时半会不知道该怎么堵了。
咱们换位思考,比方说你是这4.1%理财的管理人,投资人吧嗒吧嗒交给你40亿,你会怎么分配,肯定要先保证本金的安全性吧,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说想办法去增值。
那么好,作为一款固定收益产品,投资的主要方向就是债券,而债券又分很多种,国家发的国债自然是信誉最好的,再往下包括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这三家政策性银行发的金融债,也属于几乎不可能违约的券种,按我们的行话来说,统称利率债,就是买的时候你不要考虑信用风险问题,就看这个利率能不能接受就好了。
但是呢,光稳不行啊,我不能白忙活啊,给投资者赚到4.1%,那我刨去通道费等七七八八的空间,我粗略估计了一下,至少也得赚到7%以上才有搞头。
有聪明的同学肯定想到了加杠杆。
的确,对于这种国家信誉担保的债券,加杠杆扩大收益是很合适的选择,资金成本当然是越低越好,对于国内金融机构,有一个专门的融资场所——银行间市场,机构们会通过外汇交易中心的同业系统,互相拆借资金。
我给大家先说个稍微熟悉一些的东西,比方说节前大家放的国债逆回购,就是交易所的资金拆借场所,每天光是隔夜品种,平均都会产生10万亿的成交量。
银行间市场呢,日均成交量比交易所还要大8-9倍,所以债券市场是一个比股票市场规模更大的地方,有这个概念就行了。
好,那么如何加杠杆呢?很简单,机构买入债券之后,再把债券到银行间市场质押借钱,拿到钱之后又可以继续买债,这样就产生了杠杆。
光有杠杆还不够啊,资本是非常贪婪的。
刚才我们说了十年期国债利率在3.2%,我等不了那么久,就买1年期国债吧,可以发现,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2.7%左右了,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长,需要的风险回报越高,所以收益率越高,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
同样的,资金成本也是随着时间而增长,我找来今天的资金行情,可以看到,1年的资金是3.08%,比我们一年期国债收益率2.7%还要高,这意味着,如果你借1年期的资金去配1年期的资产,一年下来还要倒亏钱,恐怕只有傻子才会这么做。
所以做固定收益理财的机构,通常会采用期限错配的策略。也就是融入短期资金并买进长期资产,这样就能一边降低资金成本,一边拉升资产收益,最极限的方式就是“滚隔夜”:每天都到市场上去借隔夜资金,第二天到期之后继续借,一直续下去,直到产品到期结束。
想法是很美好的,但期限错配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流动性问题。滚隔夜好是好,但并不是每一天的隔夜都是一个价格,甚至在某些极端时刻,也不是想借就能借得到,比如说2013年6月的“钱荒事件”:
当然,央妈是不会一直见死不救的,主要还是想给套利的机构一个教训,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高杠杆进行期限错配,最大的问题就是流动性,那么想要完成业绩目标,就不可避免的需要配置一些高收益信用债。
但高收益也面临着高风险,比如前段时间恒大出幺蛾子,当时恒大的债券可是一度“腰斩”,恒大还算是挺有名气的大公司了,要是其他名不见经传的私募债,那水就更深了,总之啊,不要觉得债券就一定比股票安全,凡事都是相对的。
最后给大家一点买银行理财的建议:
首先期限最好别超过3个月,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是关键,一旦势头不好,也能够及时赎回;
另外呢,适当做一些分散,别上来就买100万起售的那种,那些5万、10万起售的理财,实际上收益率也能做到3点多,你自己就算有100万要买,也别偷懒,分10家来配,每个买10万,总不至于全爆了吧;
最后的最后,认准大机构啊,这次说到底也是大行有兜底,如果碰上什么民营银行发的资管计划,爆雷了都没人管,大机构就算出现最坏的情况,好歹还能赌一赌按闹分配呢?
今天就聊到这,还是老规矩,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咱们评论区见。
欢迎留言,不妨来个“分享、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