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闻钟保护发帖人吗 寻访两块民国刻碑 一沐浴书声一不见天日
图:王饮鹤先生纪念碑
文并摄/本报记者王钱欣
1月3日,有市民在苏州“寒山闻钟”论坛发帖询问:据《杨园镇志》载,原辛庄镇沈浜小学内有民国刻王饮鹤先生纪念碑一块,但现在学校已撤并,石碑不知存放何处?此外,《辛庄镇志》载,东风村外陆泾朱石根家有一块民国刻朱先生纪念碑,不知是否仍在原址?
两块石碑均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名录。为了弄清石碑保存现状,记者在次日上午实地进行了探访。
王饮鹤先生纪念碑
几经辗转落户校园
王饮鹤先生纪念碑是为纪念王饮鹤在民国初期创办沈浜小学而立,由王饮鹤的学生蒋瑭等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在沈浜伐石立碑。碑身高1.44米,宽0.70米,厚0.19米,底座基石高0.15米,宽0.82米,两部分合成,通高为1.59米,花岗石质。碑文为宋体楷书,由蒋瑭撰文,姚人龙所书。全文共390字。
《杨园镇志》载,石碑原先立于沈浜小学,1998年学校易地新建后,石碑搬迁到新的沈浜小学校园内。但记者探访发现,沈浜小学早在2004年就已并入杨园中心小学。原校舍现已成为一家服装厂。工厂一位工人说,石碑一两年前被运到了杨园中心小学。
记者随后赶到杨园中心小学,在学校一幢教学楼外见到了这块石碑。石碑保护良好,碑文清晰,完整无损。
陆进保曾在2002年9月到2004年间任沈浜小学校长。他回忆道,沈浜小学原先建在一个自然宅基内。石碑在一次校舍原址翻建时被砌在一间教室的后墙。1998年学校异地迁建后,石碑所在的校舍变成了村民养猪的猪圈。他和学校六七位老师在村民帮助下,凿开猪圈墙壁,用手推车将石碑连同底座搬到新校舍内。2004年,沈浜小学并入杨园中心小学后,校舍变成一家服装厂,石碑在那里静静待了10多年。2016年,在杨园中心小学现任领导、沈浜小学几任老校长等各方努力下,石碑被迁到杨园中心小学内。
杨园中心小学校长卫培明介绍,王朝阳,字旭轮,号饮鹤,1882年5月16日出生于辛庄镇沈浜村,是民国时期一位教育活动家,曾主持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即江苏省苏州中学的前身)校务长达10年时间。1913年,他有感于农村贫困、村民无知的现状,带头捐款在沈浜村创办道南小学,并利用自家厅堂作为教室,开设一个班级,招收43名学生。1928年,学校更名沈浜小学,2004年学校并入杨园中心小学。
卫培明说,王饮鹤主张学生应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倡“自动研究精神”和“持续修养习惯”。在当时农村办学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在沈浜小学建立了图书馆,开辟了多种活动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益于此,沈浜小学在办学规模、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学生人数、教育质量等方面在当时的常熟地区名列前茅,吸引了本地和周边县的众多学生慕名前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之才。这些弟子饮水思源,不忘王朝阳先生当年功绩,为先生立碑以示纪念。
朱先生纪念碑
寻找未果恐埋河道
相比王饮鹤先生纪念碑,寻找朱先生纪念碑遇到的困难更大。
《辛庄镇志》只是记载这块石碑为花岗石质,竖条形,高1.05米,宽0.6米,厚0.13米,碑文隶书,在“东风村外陆泾朱石根家”。东风村即现在的张港泾村。记者通过村委会了解到,石碑大约在该村外陆泾,并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电话联系到了一位姓贾的外陆泾村民小组长。她告诉记者,石碑原本在外陆泾一处河滩,但几年前“不见了”,“可能掉河里了”。
得知情况后,记者按导航赶到张港泾村外陆泾。车过里陆泾桥,来到河滩。一番打听后,记者终于在沿河的第10个河滩有所收获。
住在河滩边的一位村民称,石碑原本就放在河滩边,并且“放了很多年”,期间“也有很多人来拍照”,但“石碑始终没得到保护”。三四年前,村里拓宽沿河村道,新修河驳岸时,石碑滑入河道,他“请开挖掘机的师傅在河滩上挖了半个多小时,一无所获”。他推测石碑不是被埋在了新拓宽的村道路基下,就是仍留在河道内。
他说,石碑碑文记载的是民国年间一位姓朱的教书先生在遇到兵匪时跳桥溺亡的事。石碑是教书先生学生刻的,之前立在当年的事发地,后来被村民搬到了外陆泾。但他并未听过外陆泾有位“朱石根”。记者随后询问了外陆泾多位村民,均不认识“朱石根”。
离开外陆泾,记者来到辛庄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只在新版《辛庄镇志》上找到了朱先生纪念碑的文字介绍,并无图片资料。
随后,辛庄镇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帮记者联系到了当年参与《辛庄镇志》编写的沈钟元老人。他说,老版《辛庄镇志》里有石碑照片,但当年拍摄的底片现已无从查找。文献中记载的“朱石根”应该是朱先生的后人,已离世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