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原文讲解 果然法师讲《劝发菩提心文》二|药师大法会第十日
《劝发菩提心文》二
主讲 果然法师
药师大法会第十日
【序分】
“不肖,……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
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菩提心是大乘行者的关要。
入道发心为首,修行立愿居先。就是要有愿心和行心。
1、国王式发心:为度众生我先成佛;
2、舟子式发心:与众生共度轮回,同出苦海。
3、牧童式发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佛道:即觉道,正道。
成佛之路就是修出离心:修菩提心;修不二慧。此谓正道。
第一讲中:“不肖……,少加听察。”是劝诫……
接下来
正面阐述——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是在教理层面上劝发!
尝闻是以佛经为依据,让其明白发心立愿的果是圆成菩提心。
如是因,如是果。
再下来
反复强调——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出离心是了脱生死之心,是对轮回死心了。
在家居士的修学特色是:家庭和事业只是生活方式,而生命的目的是要出离,为解脱。必须要发坚固愿!
最后总结——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对于大乘人,自私心就是魔业。
不随善恶相大小,只随善恶意差别。所以发心极其关键。
在家居士作为义工护持法会,念念护念法师们安心办道,同时发愿,生生世世以法食满足众生,成就众生慧命。
做每件事都要这样发心 。
《华严经》云:
发菩提心已,睡眠放逸时,功德亦不退;其量等虚空。
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俱发菩萨愿。
这样菩提心相续不断。做善业不能等!不可缓也……
痛苦的深度源于对自我执著的深度。菩提心是痛苦根本的对治 。
无我法门是唯一佛教所具有的,是区别于其他所有教派的。
大愿力激发大心力,
大心力产生大法力。
大乘教典,是唤酲众生遗失的佛性。
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好的师父不会捧你、赞你、长养你世俗的习气。他只在乎你的解脱。
接下来是
【正宗分】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
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阐述所发愿心的八种差别相:邪正 真伪 大小 偏正……
【指陈】是依据前辈善知识,看祖师怎么讲的。善知识是佛法的传承者。
譬如暗中宝,无灯不能见;
佛法无人宣,虽慧不能了。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下面详细具体地解释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种差别。
邪正与真伪是对凡夫而言;
大小与偏圆是对圣者来讲。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仔细分析“邪”的四类表现:
1、不观自心,只看他人,心外求法。
2、贪求名闻和利养。
3、求现世欲乐,放纵自己的习气。
4、求未来的果报。
这样的发心都是不正确的。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修行没有什么奇特的,就是不断地深入自心,不断地观察自心,不断地改变自心,不断地净化自心……
念念为了生死,为利他。这样才是正确的发心。
(待续)
温馨提示:明日(四月二日)授第二期八关斋戒,早上8:30开始,望相互转告。
果然法师讲课诙谐幽默,看,笑的多么开心!
双泉寺